一 传本《山海经》构成认识简述

所属栏目:山海经考释

传本《山海经》凡十八篇,按其篇目标题和传统划分方法,一般将其分为五个部 分,分别称为《五臧山经》五篇、《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 和《海内经》一篇。其中分为四篇的《海内经》与《海内经》一篇重名。又《五臧山 经》五篇,每篇之中又分若干经。但每篇第一经旧称的经名又与该方篇名重名,如旧称 《南山经》既是篇名,也是其第一经之经名。而且前人对名称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容易 造成混乱。为明确起见,本书统一如下:
第一部分,《五臧山经》一名见于五方山经之末的古校记,是为古称。五方每方一 篇,共五篇。本文仍称《五臧山经》。但为行文方便,随现代学者习惯,亦简称《山 经》。《五臧山经》又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前四篇,本书称之为《四方山经》;另 一个层次为最後一篇,即《中山经》。
《五臧山经》每篇又分为若干经,传本目录只有篇名而未列经名。各经原亦无标 题,一般按其经首句为名。如第一篇以《南山经》为篇名,含三经。其第一经曰“南山 经之首”,後世多取前三字即“南山经”为此经之经名。故每篇第一经之经名与篇名 同,容易混淆。为区别其篇名和经名,本文对其篇名,仍称原名,如《南山经》一篇仍 称《南山经》。而对每方的第一经的经名,从谭其骧先生之例,称引时加一“首”字, 以示区别,即《南山经》一篇之第一经称《南山首经》。第二经以下,仍称原经名,如 《南山经》之第二经仍称《南次二经》。其他各篇相同。
第二部分,目录与原标题称“海外”者四篇,每篇一经,篇名亦是经名,一律仍称 原名。如“海外”第一篇即第一经,其篇名与经名皆为《海外南经》。此四篇为一部 分,旧多称“海外经”或“ 《海外经》四篇”,为与《海内经》四篇同例,今统称为 《海外四经》。
第三部分,目录与原标题称“海内”者亦四篇,每篇一经,篇名亦是经名,一律仍 用原名。如“海内”第一篇即第一经,其篇名与经名皆为《海内南经》。此四篇为一部 分,旧多统称“海内经”或“ 《海内经》四篇”。然目录第十八篇之篇名和经名原标题 即称“海内经”。此四篇如亦称“海内经”则与原标题为《海内经》的一篇易混淆,故 前人或称第十八篇为“ 《海内经》一篇”,以示区别,似有蛇足之嫌。因後者既是篇名 又是经名,不宜更改,本书对此四篇,今统称《海内四经》。
为行文方便,《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合举时,沿用近人习惯,合称《海 经》。本书所称《海经》不包括“大荒”以下各篇。
第四部分,《大荒东经》以下五篇。
目录与原标题称“大荒”者亦四篇,每篇一经,篇名亦是经名,一律仍用原名。如 第一篇即第一经,其篇名与经名皆为《大荒东经》。此四篇为一部分,旧多统称“ 《大 荒经》”或“ 《大荒经》四篇”。本书为统一起见,此四篇统称为《大荒四经》。
《海内经》,一篇,仍用原篇名和经名,曰《海内经》。
《大荒四经》四篇与《海内经》一篇实为一个整体,旧合称“ 《大荒经》以下五 篇”,今合称《荒经》或《大荒经》,以对应于《海经》。
对于《山海经》的构成,前人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六说。
(一)传本篇名和经名所反映的“内外关係”说
刘秀谓《山海经》禹益所作,是把全书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的。一般认为,按照今传 各篇、各经的标题,似乎《山海经》作为地理书,至少前三部分,《五臧山经》、《海 外四经》和《海内四经》(即古本的十三篇),像人们通常对其各篇标题所理解的那 样,在《五臧山经》中,是由《中山经》到《四方山经》的一个由内而外的山水记录。 而从《五臧山经》到《海内四经》,再到《海外四经》也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的不同 层次的地理记录。这种理解或可称之为“篇名关係说”。
对《荒经》即“《大荒经》以下五篇”,则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大荒经》更在 《海外经》之外,是更远层次的地理记录;二是自毕沅、郝懿行以来多认为是“释经之 外篇”,即《荒经》是《海经》的补充解释。
虽然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各部分之间的異同,也指出《山海经》非成于一时一人之 手,而对于全书的内容关係及构成,多没有完全超出“篇名关係说”的认识。
(二)末五篇“皆逸在外”说
宋尤袤淳熙七年池阳郡斋本《山海经》目录“《海内经》第十八”之下,旧校注 曰:“此《海内经》及《大荒经》本皆逸在外。”此注毕郝二本作“皆进在外”。今按 逸、进二字形近,传抄之譌,似当从宋本。
此语亦见于明藏经本,毕沅说:“言《山海经》古本十三篇,刘秀校进时又附五篇 于後,为十八篇也。此郭璞注欤?”此注之意,是以十三篇为古本原书,此五篇为刘秀 附入,而非古本原书所有。
(三)毕沅二名说及山、海、荒三部分不同时代说
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序》说:“《山海经》之名,未知所始,今案,《五臧山 经》是名《山经》,汉人往往称之。《海外经》以下,当为《海经》。合名《山海 经》,或是向、秀所题。然《史记·大宛列传》司马迁已称之,则其名久也。”此论 《山海经》书名之由来及《山经》、《海经》二名说。
毕氏又说:“ 《五藏山经》三十四篇,实是禹书。……《海外经》四篇、《海内 经》四篇,周秦所述也。……《大荒经》四篇释《海外经》,《海内经》一篇释《海内 经》,当是汉时所传。”此论其书构成,认为此书分三部分,是三个不同时代的作品。
(四)蒙文通三分说及《五藏山经》《海外经》九篇为一部著作说
蒙文通先生《略论<山海经>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区域》说:“现传《山海经》十八 篇共可分为四个部分:《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其进 一步分析则认为“《海外经》与《五藏山经》当是一个著作的两部分。”结论是“《山 海经》三个部分……《海内经》这部分可能是出于古蜀国的作品。……《大荒经》部分 就可能是巴国的作品。至于《五藏山经》、《海外经》九篇……就很可能是接受巴、蜀 文化以後的楚国作品了。”是蒙氏有四分说及三分说二说。其四分说是《山海经》结构 的自然划分,三分说则是《山海经》全书是由三部著作构成之说。蒙说三个部分与毕沅 划分不同,且认为皆为先秦之作。
(五)袁珂二分说与三分说
袁珂先生《山海经校注》中的《海经新释》说:“前五篇称《五臧(藏)山经》, 又简称《山经》;後十三篇无专名,以其以《海外》、《海内》各经为主,当名之为 《海经》(毕沅说)。”是以前五篇为《山经》,後十三篇为《海经》。是为二分说, 出於毕沅二名说。
然其《<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一文又同意蒙氏所分三部分说,认为当分为 三个部分:“一、《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二、《五藏山经》五篇和《海外 经》四篇;三、《海内经》四篇。三个部分以《大荒经》四篇和《海内经》一篇成书最 早,大约在战国初年或中年;《五藏山经》和《海外经》四篇稍迟,是战国中年以後的 作品。《海内经》四篇最迟,当成于汉代初年。它们的作者都是楚人——即楚国或楚地 的人。”此与蒙说虽然三个部分划分相同,但时代归属不同。
袁氏还认为,毕氏《荒经》释《海经》之说不妥,“如果要说是‘释’ ,与其说 《荒经》以下五篇的某些小节是‘释’ 《海外》、《海内》诸经的某些小节,倒不如说 是《海外》、《海内》诸经的某些小节‘释’ 《荒经》以下五篇的某些小节。”
有人认为毕氏创二分说,袁氏创三分说,似乎不确。如上述,毕氏论其名,为二分 说;论其构成,为三分说。然则毕氏自己就有二分及三分两说。又,毕氏、蒙氏和袁氏 都有三分说,只是蒙氏和袁氏三部分的分法相同,而与毕氏不同。
毕氏三分说以《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为一个部分,是承认二者的内外关係。 蒙氏和袁氏的三分说都认为《五臧山经》与《海外四经》是同一部著作的两个部分,也 是承认二者之间的由内及外的关係。在这一点上,两种三分说都没有完全跳出“篇名关 係说”的窠臼。
(六)何幼琦《海经》原为《禹本纪》说
何幼琦先生作《<海经>新探》,说:“我们认为《海经》来自《禹本纪》,基本符 合事实。可能的情况是,当刘向父子领校中秘的图书时,把《山经》和《禹本纪》合编 在一起,改题新名为《山海经》,这就是这个书名首先见之於《艺文志》,也是《艺文 志》不再著录《山经》和《禹本纪》的原因。”(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 《<山海经>新探》)
何先生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海经》包括哪些篇,但其文说:“有四句韵文,在《海 经》中出现过三次:‘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与群处。’”今按,所谓 “三次”,分别见于《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和《海内经》,可见何先生所称的 《海经》也是包括《荒经》五篇的。
我们认为,《山海经》是四部不同时代地理著作合集。《山海经》的四个部分,即 《五臧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和《大荒经》本来是四部不同时代、不同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体例,对同一基本地域,即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向外扩展 的广大区域所作的地理记载。它们之间虽有四至的不同,却並无内外的关係。
据我们研究,《海外四经》的祖本大约形成于商代和先周时期,反映了楚人和其所 属的祝融部落自今河南濮阳附近西迁于河南陕西交界地区的历史。《海内四经》的祖本 当形成於先周至周初,反映了楚人在今渭水下游和商洛山生活的历史。《五臧山经》 中,又以《四方山经》成书为早,反映了西周前期周人封建疆域的地理全貌。《中山 经》则是以後陆续增补而成的,特别是其後五经,反映了楚人沿汉水向南发展,至春秋 时期楚文王定都于长江沿岸的历史。此三部分盖皆成於楚人之手。
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可能《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祖本流传到别一部落或宗 族——我们以为是秦族,自东周至战国前期,经过重新整理,又由该族陆续增补了其族 所继承的商文化和新兴的黄帝帝系等内容,形成了变異较大的别本,即是《荒经》五 篇。
大约在战国後期或西汉时期,《五臧山经》与《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又被合 纂为一书,因前者称“山”,後二者都称“海”,故合称为《山海经》。是为《汉书· 艺文志》十三篇本。
但即使在西汉时期,《五臧山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和《荒经》还都 有各自单行的本子,分别流传,至西汉末年刘秀等曾据以校书。再校时又将《荒经》五 篇附于十三篇後,形成十八篇本,是为今本的祖本。
可能是因为《海内东经》阙佚过多的缘故,为了补充篇幅,在刘秀等校书时,将其 搜集到的一种《水经》编入此经。由于内容不多,也不够完整,似乎是半部残简,所以 我们上面所称“四部不同著作”中没有将所附入的《水经》作为单独一部著作。
由于《山海经》内容的古奥和历代地名变迁的影响,在此书的流传过程中,其文字 仍然发生一定的增减变異。甚至在郭璞注此书之後,还发生了篇目之间的大幅度调整, 以及一定程度的经注混淆现象,更增加了此书解读的难度。
以下我们对此展开讨论。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