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第一件大型玉雕——《韶山》

所属栏目:玉琢成器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第一件大型玉雕——《韶山》

1969年9月新中国建国20周年前夕,一件高1米、重约600公斤的俏色 岫岩玉大型玉雕——韶山,在王府井大街的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大厅中央 展出,这是北京玉器厂向国庆20周年的献礼作品。
作品中间雕琢毛泽东主席的故居,故居右侧是两棵红色的枫树,与其 他部位颜色分明。左侧黄色的打谷场,是毛泽东少年时代曾经劳动过的地 方。故居前的池塘明澈耀眼,故居背后翠竹成片,绿满山坡。远处是深色 的远山和突起的韶峰,前面飘着几朵白云。


图119 大型玉雕《韶山》


故居前,是一群群参观的人们,有的在拍照留影,有的边看边交谈。
作品的下面,中间是阴刻贴金仿毛泽东手写体的“韶山”二字。作品背后 留出的平面上阴刻泥金、隶书体毛泽东的七律诗《到韶山》。整个作品构 图严谨,层次分明,颜色俏丽,做工细致,显得庄重大气。
之所以说玉雕《韶山》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一件大型玉雕作品, 其原因有两个。首先,北京在历史上留下了几件大型玉雕,最早的一件是 元代的“渎山大玉海”,再就是乾隆年间留下了上万斤的“大禹治水图” 和上千斤的“关山行旅图”以及“会昌九老图”等大型玉雕。这几件大 型玉雕都曾在北京参与制作过,有的是北京和扬州合作的。其二,在制 作《韶山》之前,1962年上海玉雕厂制作了一件独山玉的《攀登世界最高 峰》。但用什么工具、如何制作的问题,人家保密。所以只能说《韶山》 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第一件大型玉雕。
面对这件大型玉雕《韶山》,围观的人们赞叹之声不绝于耳。一些内 行人除了仔细品味之外,更多的提出,这么大件玉器是怎么做出来的?用 的是什么工具呢?
内行人的疑问的确是有道理的。历史上留下的那些大型玉器,只留下 了作品,有关制作的工艺和工具全部没有留下,更没有文字记载。
内行人都知道,玉器是在磨玉“凳”上琢磨出来的。在凳上磨玉,工 具是固定在“相板”和“山子”之间转动,多大的玉件也得拿“活儿”去找 “家伙”。像《韶山》这么大的作品,根本无法在凳上加工,必须离开凳另 寻新的方法,必须将料(作品)固定在一定的位置,工具能拿在手中。也就 是说和在凳上磨玉的方法正好相反,是用“家伙”去找“活儿”。
大型玉雕《韶山》是怎么制作的呢?那还是1968年5月初,当时北京 玉器厂五车间(花鸟车间)为了向国庆二十周年献礼,决定制作一件大型 作品。于是以贾玉财为组长,成员有茅子芳、张金鹏、张焯、刘殿柱等人 进行筹备工作,根据领到的一大块岫岩玉的材料形状、颜色,决定设计内 容。经过反复研究,结合玉料的具体情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最后决定制 作一件毛主席故居《韶山》。
具体分工是:贾玉财为组长,茅子芳为设计,张焯、张金鹏负责研究 制作工具。
七月初,贾玉财、茅子芳和厂技术科干部李连弟、李子辉一行4人前 往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毛泽东主席的家乡去参观、写生。在韶山,一行人 参观了毛主席的故居和毛泽东早期革命事迹展览以及毛泽东青少年时期活 动的地方。茅子芳画了很多写生稿和速写,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准备了充足 的资料。


图120 茅子芳在韶山毛泽东故居前留影



图121 韶山写生稿


另一方面,张焯、张金鹏等人在厂内制作出了一台能活动的磨玉机, 在以后的使用中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修改最后定型。这台机器能升 降,能前后左右移动工作臂,并能变换切磨角度。大能安装铡砣、磨砣, 小能安装錾砣、小轧砣和小勾砣,非常灵活好用,真正做到拿“家伙”找 “活儿”,大家管它叫“万能磨玉机”。后来他们又研制了大小不同的蛇 皮钻。这些自制的蛇皮钻,大的钻身有30多厘米,软轴直径有1厘米粗, 用大功率电动机带动,转起来力量非常大。小的钻身也有15厘米,软轴是 用汽车里程表软轴,转起来也比现在市场卖的蛇皮钻劲大。


图122 制作大型玉雕《韶山》的工具


《韶山》的设计工作从七月中旬开始。根据写生的素材结合料形,先 塑成1:1的泥稿,依据泥稿再往材料上设计,同时进行艺术加工。
正式破料开工是八月中旬,随着剥料往里细画,首先把主题毛主席故 居部分和有俏色的地方澄清,然后逐渐找细部大形。
就是用那台“万能磨玉机”将《韶山》做到六成活,接下来用自制的 蛇皮钻干到完成。
“万能磨玉机”和蛇皮钻,都用的是各种砣子加金刚砂,因为那时还 没有钻石工具。干活时,一个人开机或抱钻,另外一个人用刷子往砣子上 加金刚砂。玉料放在一个能转动的台子上,连同机器一同置于地上砌的一 个池子里。这个池子相当于一个很大的“凳槽”,人穿着高腰雨靴站在里 面干活,又是水又是砂子,冬天站在水里干活更是特别艰苦。


图123 制作大型玉雕《韶山》


根据进展情况不断增加人手并分班作业,到第二年四月,作品达到 七八成,大形已经完成,开始做细部。因为作品上需要雕琢花草树木的地 方很多,为了保证质量和进度,所以又请来专门做花卉的高祥、蒋洪山两 位高级技工边制作边指导,使作品进展很顺利。至六月底,整个作品雕琢 完工。
作品前面的“韶山”二字和背面的毛主席“到韶山”七律诗是用自制 的喷砂枪刻的。在需要刻字的地方先涂上一层硅胶,然后在上面写好字, 把字刻出来,再用喷砂枪喷打。由于喷出的金刚砂力量很大,撞在料上弹 回容易伤人,所以使用者必须用塑料布、面罩、橡胶手套把全身包裹起来 再喷字。每喷一两个字就得换人,换下来的人已经大汗淋漓了。
七月份开始抛光,分为两班作业,每班3人。根据艺术效果的需要, 抛光是分层次的,不同的部位要求不同的亮度:池塘中的水,是整个作品 最亮的地方,要求能抛光多亮就抛多亮。房子则只“净糙”,没上亮。其 他地方的亮度在这两处之间。这样的抛光要求打破了以往抛光的常规,使 整个作品的层次感更加分明,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效果。
最后一道工序“过蜡”时又遇到了难题,这么大的作品,又有很多单 细的地方,如何加热,大家又提出了很多方案,最后决定请电气焊的师傅 帮忙。在他们的指导下,用气焊枪、氧炔气在作品背后1米多的地方烘烤 加热,边烤边上蜡。为了防止焊枪回火时冒黑烟,事先准备了一块白布, 一旦熄火,马上用布把作品盖上,以免弄脏。就这样,轮班烘烤了一天, 用了十瓶氧炔气,过蜡的工作顺利完成。
与此同时,木座、展台、有机玻璃罩等的制作有序进行。
1969年9月上旬,整个作品如期完成。9月中旬运往王府井大街的北京 工艺美术服务部与广大观众见面。
大型玉雕《韶山》,从筹备到完成共用一年四个月的时间。期间克服 了重重困难,解决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创出了很多新的工艺技术和工 具,终于在国庆20周年前夕完成。
参加制作的共十七人(不包括抛光),他们是(照片自左至右)前 排:邱丙寅、高祥、蒋洪山、贾玉财。中排:赵玉瑞、茅子芳、刘世金、 庞兰标、尚日成。后排:李子辉、董兴、刘殿柱、李连弟、徐秀生、谷鸿 然、张金鹏。遗憾的是张焯没参加这张照片的拍照。


图124 大型玉雕《韶山》与制作人员


此作品被一位香港收藏家买走,这位收藏家为了这件大型玉雕作品在 香港专门盖了个展厅,卖票展览,轰动了整个香港,香港很多报纸都报道 了此事。
大型玉雕《韶山》制作成功,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出了一件大型玉雕作 品,为国庆20周年献礼,更重要的是填补了历史上失传多年的大型玉雕制 作工艺的空白,为以后大型玉雕设计、制作,创出了一条新路,总结出了 一整套宝贵的经验。随着科技的发展、工具的改进,再制作多大的作品也 不会成为难题了。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