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所属栏目:中国通史

电影《武训传》是由著名电影导演孙瑜根据清末历史人物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创作的一部传记片,由著名演员赵丹主演。该片歌颂武训“行乞兴学”,并是一个受到封建统治者表彰的“千古奇丐”。1950年底摄制完毕,次年初,先后在上海、南京、北京、天津和全国其他各城市放映,该片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教育界的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评价文章,赞扬武训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地为穷孩子兴办义学的毅力和精神,并将这种精神带到全国人民中间;称赞武训是“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文化翻身的一面旗帜”。总之,对武训和《武训传》几乎是“好评如潮,口碑载道”。进入4月份,有人开始对《武训传》提出批评,认为武训和《武训传》对于历史以至于今天,都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武训精神”是不值得表扬的,“武训不足为训”。这样,关于《武训传》的讨论由此展开,并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1951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时,改写和加写了大段文字。他认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它污蔑了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了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进行了反动宣传。武训处在清末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年代,他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对反动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之能事,“这种丑恶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在毛泽东的严厉批评下,全国各地报刊纷纷发表批判文章,掀起了对武训和《武训传》的政治批判运动。7月23日至28日,《人民日报》连载了由文化部和人民日报社联合组成的武训历史调查团根据带有很大片面性的“调查材料”写成的《武训历史调查记》。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周扬的长篇论文《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实际上是为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和对武训的批判作了总结。
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批判运动。这次批判,提出的不仅是如何评价武训这个历史人物的问题,而且延伸到如何看待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以武训为实例,通过讨论和批判来学习和掌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近代中国的历史和重新评价一些历史人物,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对《武训传》的批判中,把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认识问题等同于政治问题,开了建国以来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先例;把对文学艺术形象的不同认识,形而上学地归结为不同世界观的反映,开了试图以统一的思想模式指导文学艺术创作的先声。在批判过程中,没有贯彻民主讨论的方法,而是不允许被批评者进行申辩,一拥而上,无限上纲,口诛笔伐,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因此,这次批判“是非常片面的,非常极端的,也可以说是非常粗暴的”。何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把有关历史学方面的学术问题、电影学方面的艺术问题,没有按照学术规律、艺术规律,由专家们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去畅所欲言,充分进行讨论,以求得符合实际的结论。而是过早地由权威性的党报,一锤定音,采用搞运动的方法,没有将学术问题、艺术问题与政治问题区分开来,上纲上线,以泰山压顶之势,逼着前一段曾表示不同程度赞扬的有关干部、有关人员,用我打你通的办法,要求层层检讨,人人过关”[1]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