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解》的批评特点

所属栏目:乐府诗批评史

以史学家的眼光与睿智对“乐府古题”进行题解,吴兢可称得上是 乐府诗批评史上的第一人,而且也是唯一的一人,因为在此前与此后的 “题解类批评”作者中,主要是一些文学家或文学批评家。正因此,吴 兢之于“乐府古题”的“要解”,首先所着眼的即为“史”,而这种“史”所 包含的题解内容,就是注重对乐府诗“本事”的笺释。虽然,在《要解》 之前的扬雄《琴清英》、蔡邕《琴操》、崔豹《古今注》等,都曾对乐府诗 的“本事”进行了程度不同的勾勒,但《要解》的笺释则较其更为全面、 更为准确,这在对汉、魏古题的“要解”中显得尤为突出。而此,即成 为了《要解》的一个重要特点。如卷上对《王昭君》的题解,即为此特点 之具有代表性者。其云:
右旧史王嫱字昭君,当元帝时,匈奴入朝,诏以嫱配之,号胡 閼氏。一说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其形,案图召 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昭君自恃容貌, 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及后匈奴入朝,选美人配 之,昭君之图当行。及入辞,光彩射人,悚动左右。天子方重失信 外国,悔恨不及,穷案其事,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 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狗马,人形不逮 延寿。下杜阳望樊青,尤善布众色。皆同日弃市,籍其资财。汉人 怜昭君远嫁,作为歌诗。始武帝以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 王昆莫,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然。晋文 王讳“昭”,故晋人改为“明君”。石崇有妓曰绿珠,善歌舞。以此 曲教之,而自制《王明君歌》,其文悲雅,“我本汉家子”是也。《琴 操》载: 昭君,齐国王穰女。端正闲丽,未尝窥看门户。穰以其有 异于人,求之者皆不与。年十七,献之元帝。元帝以地远不之幸, 以备后宫,昭君乃盛饰而至。帝问: “欲以一女赐单于,谁能行 者?”昭君乃越席请往。时单于使在旁,帝惊恨不及。昭君至匈奴, 单于大悦,以为汉与我厚,纵酒作乐。遣使者报汉,送白璧一双, 骏马十匹,胡地珠宝之类。昭君恨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单 于死,子世达立。昭君请之曰: “为圾者妻母,为秦者更娶。”世达 曰: “欲作胡礼。”昭君乃吞药而死。
这条近600字的解题文字,不仅将王昭君的生平事迹交待得甚为清楚 (含晋人称“明君”的由来等),而且还将其决然和蕃(“越席请往”)的举 措,以及“恨帝始不见遇”的心理活动等,均进行了一一勾勒,使人物 形象跃然纸上。其虽然不是人物传记,却极具人物传记的各种文学要素 (如人物,情节、语言等)。这种题解,对于那些“后生”们“睹于本章” 而拟作《王昭君》者,显然是更具有指导性与引领性的作用的。此为 其一。
其二,在对“本事”的笺解中,作为史学家的吴兢,还对旧说关于 “本事”的来源进行了质疑,并依材料提出不同于他说的认识与见解。 如于《陌上桑》的题解,作者首先引“旧说”云: “邯郸女子秦姓名罗敷, 为邑人千乘王仁妻。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陌上,赵王登高见而 悦之,置酒欲夺焉。罗敷善弹筝,作《陌上桑》以自明,不从。”继而则 就此提出质疑: “案其歌词,称罗敷采桑陌上,为使君所邀,罗敷盛夸 其夫为侍中郎以拒之,与旧说不同。若晋陆士衡‘扶桑升朝晖’等,但 歌佳人好会,与古调始同而末异。”这说明,吴兢对于《陌上桑》“本事” 之“旧说”是并不认可的。又如卷上于《薤露歌》《蒿里传》的题解为: “旧曲本出于田横门人,歌以葬横。一章言人命奄忽如薤上之露,易晞 灭也。词云: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已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二章言人死精魄归入蒿里。词云: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 伯一何相催促,今乃不得少踟蹰。’至汉武帝时,李延年分为二曲,《薤 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挽柩者歌之,亦呼为《挽枢 歌》。《左氏春秋》: ‘齐将与吴战于艾陵,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 预注云: ‘送葬歌也。’即丧歌不自田横始矣。复有《泰山吟行》,亦谓人 死精魄归于泰山,《薤露》《蒿里》之类也。”这条题解共由两部分组成, 《左氏春秋》以前的一段文字,出自崔豹《古今注》卷中《音乐第三》,其 主要认为《薤露歌》《蒿里传》二题的“本事”是因“田横门人,歌以葬横” 所致; 而自《左氏春秋》以下的一段文字,则为吴兢据《左氏春秋》之所 载与“杜预注”所提出的一种新说,并认为“丧歌不自田横始矣”,也即 认为崔豹《古今注》所注并不可信。这种题解,实际上是作者在以史学 家的眼光审视“乐府古题”的“本事”,故所得结论较他说更为准确可信。
其三,注重音乐与“乐府古题”的关系。乐府诗之所以被称为乐府 诗,音乐乃为其关键所在,即使是汉武帝“乃立乐府”以前的那些商、 周古歌,也都是与音乐密切相关的,即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由商、周 古歌而汉乐府,作为“入乐的诗歌”的乐府诗虽然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其与音乐的关系却始终未变,且直至于六朝。但当历史进入李唐之 后,由于战争等方面的原因,“乐府音节,唐人已不能考”,在这种 实际情况下,《要解》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尽量在题解中将“乐府古 题”与音乐关系的材料,予以录载,以供参考。以卷上为例,吴兢于题 解中注明了“乐府古题”与音乐之关系的,即有《度关山》《对酒行》《燕 歌行》《苦寒行》《塘上行》《煌煌京洛行》《野田黄雀行》《棹歌行》《碣石 篇》等。如《对酒行》云“曹魏乐秦武帝所赋‘对酒歌太平’”,《燕歌行》 云“右晋乐奏魏文帝‘秋风萧瑟天气凉’、‘别日何易会日难’二篇”, 《苦寒行》云“右晋乐奏魏武帝‘北上太行山’”,《野田黄雀行》云“右晋 乐奏魏曹植‘置酒高殿上’”等。凡此种种,皆为《要解》对“乐府古题” 与音乐关系予以重视的直接反映。
其四,偏重于对“乐府古题”之“本义”的解析。晁公武《郡斋读书 志》所谓“采乐府所起本义,以释解古题”云云,所指即此。一般而言, 一首乐府诗特别是乐府古辞,其既有“本事”,也有“本义”,有的则是 将二者互为融合,使“本事”与“本义”在一首诗中互为关联。乐府诗的 “本义”,其实指的就是一首乐府诗的题旨,从文学写作学的角度言, 其所指为一首“乐府古题”反映了什么,或者应该反映什么等。《要解》 由于是为指导“后生”创作“乐府古题”而撰著,故其对“乐府古题”的 “本义”乃尤为注重,如卷上《步出夏门行》: “右古词云: ‘天上何所 有,历历种白榆。’此篇出诸集,不入《乐志》。始言妇有容色,能应门 承宾,次言善于主馈,终言送迎皆合于理。”全篇题解以“始”“次”“终” 为着眼点,对古辞《步出夏门行》的“本义”进行了“三段式”的解读,既 明白而又晓畅。又如《野田黄雀行》: “右晋乐奏魏曹植‘置酒高台上’, 始言丰膳乐饮,盛宾主之献酬,中言欢乐极而悲,嗟盛时不再,终归于 知命而不复忧焉。”这一题解,仍然是以“三段式”为主,将曹植《野田黄 雀行》一诗的“本义”进行了简要论析,且甚为中的。而将“本事”与“本 义”在一首乐府诗中互为关联者,则有《石城乐》《莫愁》《襄阳》等作。
其五,善于对所分类的乐府诗作总体上的源流阐述。《要解》将所 题解的141题“乐府古题”分为10类,虽然没有交待分类的标准,但却 于每类之末以“案”的形式,对该类乐府诗的源流及其演变之况等,均 进行了概括式的介绍,极有利于“后生”们把握。如于“相和歌”云: “以 上乐府《相和歌》。案相和而歌,并汉世街陌讴谣之词,丝竹更相和, 执节者歌之。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部,更递夜宿。本十七曲,后为十 三曲,今所载之外,复有《气出唱》《精列》《东光引》等三篇。自《短歌 行》以下,晋荀勖采择旧词施用,以代汉魏,故其数广焉。”这一“案” 语,将《相和歌》的本源特点、演唱形式、由魏而晋的接受史况等,均 进行了一一阐述,简洁而明了。而于“横吹曲”的“案”,则更具特点:
以上乐府横吹曲,有鼓角。《周礼》: “以鼙鼓鼓军事用角。”旧 说云蚩氏帅魍魅与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帝始命吹角为龙鸣以御之。 其后魏武北征乌丸,越涉沙漠,军士闻之,悲而思归。于是减为中 鸣,尤更悲矣。又有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之,有双 角,即胡乐也。汉博望侯张骞入西域,传其法,唯得《摩诃兜勒》 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东汉以给 边将。又有《出关》《入关》《出塞》《入塞》《黄覃子》《赤之扬》《黄鹤 吟》《陇头吟》《折黄柳》《望行人》等十曲,皆无其词。若《关山月》 以下八曲,后代所加也
先引《周礼》进行笺注,继而从“旧说”之所云说起,直至于曹操挥师北 征乌丸时“横吹曲”在军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则以张骞入西域之所获与 李延年“造新声二十八解”作结,以表明“横吹曲”这种“武乐”在军中的 广泛运用。全篇之所“案”者,以史实为主,材料充分,令人信服。其 他如对“拂舞歌”“白纻歌”“铙歌”“清商曲”“乐府杂题”等类之乐府题的 笺解,亦各具特点,兹不具述。


推荐内容


科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