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普本草》的承上启下地位

所属栏目:人参史

一、《吴普本草》的承上启下地位

《吴普本草》(图4-1) 约成书于3 世纪上半叶,流传达数百年,是我国药学发展和完善的坚实基础。在魏以后的本草学著述中,如南北朝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 五代《蜀本草》及宋代《嘉祐本草》《证类本草》,均直接或间接引用《吴普本草》的内容。此外,大型的农书和类书,如后魏时期《齐民要术》、唐代《艺文类聚》及《初学记》、宋代《太平御览》等也多有收录。


图4-1 《吴普本草》书影


《吴普本草》于唐、宋之间亡佚,现存内容是由上述药学专著、农书、类书等保存下来的内容辑成。宋代《嘉祐本草》(掌禹锡编著) 记载:“普,华佗弟子,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均记载吴普撰本草六卷。有关药物的内容,后人总结可归纳为10 个方面:①正名。②别名。③药性。④产地。⑤药用植物生态。⑥药物(材) 形态。⑦采药时间。⑧加工方法。⑨功能主治。⑩配伍宜忌。
《吴普本草》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有了重要的开拓和发展,上述⑤⑥⑦⑧⑩都是新增之内容,使我国药物学著述体例更趋细致而完备。本书内容较为完好地反映出我国汉末晋初药物学发展的特点与水平。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是《本草经集注》的辑录者,在著述中详细研读过《吴普本草》,对吴氏著作颇有微词,认为该书“三品混糅,冷热舛误,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实则,陶弘景对《吴普本草》的载药数量,分类方法,药物的性味、归类、功能主治等都做了细致的对比分析。唐代于志宁道出了《名医别录》写作的真实情况:“《别录》者,魏晋以来,吴普、李当之所记。其言花叶形色,佐使相须,附经为说,故弘景合而录之。”(《新唐书·于志宁传》)《神农本草经》复辑者之一孙星衍则认为:“名医说者,即仲景、元化及普所说。”(孙星衍辑《神农本草经》序文) 孙氏所论之仲景即张仲景,元化为华佗的字,普即吴普。“名医”就是指这些历史上医学、药学名家。为说明《名医别录》辑录了《吴普本草》的内容,当代本草学名家尚志钧教授等做过统计,两书所论相同者,涉及药物达120 余种,并特选出“礬石”“樱桃”两味药为例,逐字逐句做了对比,所及内容几乎完全一样。因而断言,《名医别录》大量引用了《吴普本草》的论述。后人更有《吴普本草》容纳了神农、黄帝、岐伯、扁鹊、医和、桐君、雷公、李当之的“八家之说”。
按我国药物学著作问世时间为序,《吴普本草》处于《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之间,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吴普本草》中关于人参的记载,在人参史上也有其耀眼的光彩。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