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神农本草经》辑本

所属栏目:人参史

三、《神农本草经》辑本

前述汉代“求遗书于天下”,得到全国上下的响应,出现书简堆积如山的局面,《神农本草经》雏形、繁简竹木手抄本,也能“求”上来。本草书籍被整理成型,专业人士出现,有本草书可读、可传,本草专业队伍逐渐形成。至梁代阮孝绪(479—536) 在520—527年间辑成《七录》,在其中收有5 种《神农本草经》。到陶弘景(456—536) 整理、修饰《神农本草经》时,多种版本已经逐渐精练集中,陶氏选用的原本是“今所存,有此四卷”(梁代陶隐居序),在“四卷本”基础上提炼,以“朱书本经”的方式,使之构成《本草经集注》的主体。后世所辑《神农本草经》内容皆源于“朱书”。
及至宋代《证类本草》将“朱书”以“阴文”(白字) 方式刻版,则“白字”成为后世《神农本草经》的直接来源。
自南宋开始,有《神农本草经》正文、增补或注疏的辑佚本问世。根据资料,整理见表2-1、图2-1。

表2-1 《神农本草经》历代辑本



续表




图2-1 《神农本草经》书影


上列各辑本的源头皆为梁代“朱字”和宋代“白字”。从《神农本草经》原著,或《太平御览》转录成现行的《神农本草经》。其中,以孙星衍、孙冯翼的“二孙”辑本最具代表性,得到学界的认可。无论出自何种辑本,最高原则是,《神农本草经》原文皆悉照录。关于人参的内容,可谓一字不差,经典记载流传至今: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人名鬼盖,生山谷。
《神农本草经》所载人参内容,来自远古时代口尝身受、口耳相传的经验积累,由无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甲骨文上镌刻的“参”字,及至以字、词、句、章书写于简牍为载体的书籍。传至秦汉时代,再经后世修饰、加工,对人参形成经典而全面的认识。
这段关于人参古朴而精辟的记载,说明我国古代对人参的药用价值早就有了全面而准确的了解;中国人掌握的人参知识通过《神农本草经》传播于全世界。世界公认,《神农本草经》此段论述,是人类社会最早的人参经典文献,是各国研究人参学者的知识基础。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