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

所属栏目:水经注

又曰:锺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传》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传》,《传》昆仑山正与调合。如《传》,自交州至天竺最近。泰《传》亦知阿耨达山是昆仑山。释云:赖得调《传》,豁然为解。乃宣为《西域图》,以语法汰。法汰以常见怪,谓汉来诸名人,不应河在敦煌南数千里,而不知昆仑所在也。释云复书曰:按《穆天子传》,穆王于昆仑侧、瑶池上觞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涧(10),万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调言?子今见泰《传》,非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后,乃知昆仑山为无热丘(11),何云乃胡国外乎?余考释氏之言,未为佳证。《穆天子》《竹书》及《山海经》(12),皆埋缊岁久(13),编韦稀绝(14),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15),多差远意。至欲访地脉川(16),不与经符,验程准途,故自无会。释氏不复根其众归之鸿致(17),陈其细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
【注释】
①西海:传说中西方之神海。
②流沙:泛指我国西北方之沙漠地区。
③赤水: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水名。
④黑水:古人假想的一条西徼大水,可能实际上并不存在。
⑤锺山:山名。具体不详。
⑥交州:三国吴时分为交、广二州。交州治所在龙编县(今越南河北省仙游东)。
⑦法汰:即竺法汰。东莞人。与释道安同为东晋时高僧。
⑧敦煌:即敦煌县。西汉置,为敦煌郡治。治所在今甘肃敦煌西。
⑨穆王:即西周昭王之子姬满。曾两征犬戎,俘五王,迁戎于太原,开辟通往西域的通道。传说曾周游天下,西至昆仑,见过西王母。瑶池:古代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觞(shāng):本指酒杯。这里指举起酒杯为西王母敬酒。
(10)瀍(chán)涧:即上文瀍水。源出河南洛阳西北,东南流经旧城东入洛水。
(11)无热丘:即阿耨(nòu)达太山。即今西藏南部之冈底斯山。
(12)《竹书》:书名。即《竹书纪年》。因原本写于西晋时汲郡出土的竹简之上,故名。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夏商周及春秋晋国、战国魏国的史事,至魏襄王时止。今存辑本。
(13)埋缊(yùn):埋藏。缊,通“蕴”。蓄积,包含。
(14)编韦:编简册的皮绳子。稀绝:稀缺断绝。
(15)假合:妄加缀合。
(16)访地脉(mò)川:探寻地形考察水流。脉,审察,察看。
(17)众归:众多说法。鸿致:宏大的主旨。
【译文】
释氏评论佛图调书时举出《山海经》说:西海南面,流沙岸边,赤水后面,黑水前面,有大山名叫昆仑。又说:锺山西方六百里有昆仑山,发源于山中的水有五条。这是以《佛图调传》为根据的。最近又查考康泰《扶南传》,书中记述昆仑山,正好与《佛图调传》相合。按此传,从交州到天竺最近。康泰《扶南传》也知道阿耨达山就是昆仑山。释氏说:幸而有了《佛图调传》,问题才迎刃而解。于是绘成《西域图》,并对法汰说起这件事。法汰觉得他提这种常识问题很奇怪,就说,从汉朝来的名人们,知道河在敦煌以南数千里,不应不知道昆仑山的所在的。释氏又写道:这是以《穆天子传》为依据的,穆王在昆仑山旁边、瑶池上面向西王母祝酒,说这里离周朝都城的瀍涧有一万一千一百里,为什么却和佛图调说的不同呢?你今天看到康泰《扶南传》,说明并非前人不知道。从今以后,才知道昆仑山就是无热丘,为什么却说是在外国呢?我以为释氏的话并非很好的证据。《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和《山海经》,都埋藏了多年,竹简的皮条都断了,次序也已错乱,很难理顺;后人凭着某一点的联系凑合起来,多与古人原意不相一致。至于要想实地考察山川,与《经》文记载是不会相符的,查验道途的里程,本来就难相合。释氏不再根究各种说法的大要,陈述细节以辨明它们的错误,是不妥当的。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