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易经》艺术史料

所属栏目:艺术史料学

《易》又名《周易》、《易经》。《易经》是中国文化中最古老的典籍[1],其初步形成,不晚于公元前1100年。伏羲时代的卦象是文字书籍文献的初始形态,卦的形成可能在公元前3000年,现在全部卦象和文字虽然只有二万四千字,但是内容非常丰富,是古代占卜的书,分“经”、“传”两部分。《系辞》就是传之一种。秦始皇焚书坑儒,《周易》作为古代占筮书幸存,没有被焚毁,与群经相比,《易经》最为无阙。
《易经》把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天地人的复杂关系,都用阴阳八卦加以概括说明,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是一部深邃而奇特的哲学著作,早在战国时期,就被看作经典。汉代时《周易》居群经之首。《周易》有《上经》、《下经》、《系辞上》、《系辞下》、《说卦》等章,对中国古代历史、诗歌文学、天文历法、算术、地理、中医、艺术具有重大的影响。
对于“易”的本义,《周易·系辞传》说:“易者象也。”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引“纬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孔颍达《周易正义》云:“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系辞传》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简从。”《易》以简御繁,探求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刘熙《释名》曰:“易一言而含三意,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指不易,易又指变易,事物是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不易者,永恒不变之道理也。所谓“上下无常,刚柔相济,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的变化规律。
商周时期信鬼神,每事必卜,推测事物消长规律。《周易》卦象又与文字有联系,有学者称为“卦象文字”。巫师的占卜根据象的搭配与变化得出各种有意义的图形。新石器时代器物上刻划符号,具有卦象文字的含义。《周易》是由六十四卦构成,六十四卦排列和组合有确定的意义,不能颠倒。六十四卦分上经与下经两部分。上经由干、坤开始至坎、离止,共三十卦;下经由咸、恒开始,至济、未济为止,共三十四卦。《易》的经、传合在一起。《周易》用巫与卦来表达思想,巫就是数,卦就是象,《周易》是用象与数来表达思想。《周易》表达的思想具有抽象性,最大的抽象性也就具有最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易辞上》曰: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2]
语言文辞、动态变化、器物图像、巫筮占卜是当时言者、劳动者、工匠与巫师认识事物规律的四种方法,所以说工艺器物造型与《周易》理论有关。《周易·系辞上》有:“鼓之舞之以尽神。”先民用鼓声的节点与舞蹈向神灵表达崇敬,期盼得到神灵的护佑。《周易·系辞下》记录了上古时期的史料: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造船、车、宫室、墓葬制度均在《易》中有所记载。那么易是什么呢?易与变异是天下事物的经常之道,道的含义是指自然界事物发展的规律。孔子说:
夫《易》者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孔子说,《易经》这本书是为什么而作的呢?《易经》开启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概括了天下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是道。学界有古代卜学的数字易与周易之争。贵州有两种古老的文字:水书和彝文。水书一称反书,大抵是古代篆书的遗存与变体,与武丁时期的甲骨文极其近似。有学者用《水书》破译《周易》与陶器图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周礼·春官》大卜:
笿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3]
东汉郑玄《易赞》、《易论》曰:
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其中。
《易》又有三易之说,《周易》仅仅是其中之一。《连山》、《归藏》、《三坟》、《九索》可能就是《周易》成书前的《易书》。《水书》称“八卦”为“八山”,而且八山之中也有与《连山易》一样的两个卦象历山与兼山。1987年,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了一座远古部落首领的大墓,墓主人的胸前安放着一块精心雕刻的玉版和玉龟甲,玉版藏于玉龟腹中,玉版中心部位刻有两个同心圆,圆中心有一个八角图像,两圆之间以直线均分为八区,每一个区内各琢一个叶形矢标,分指八方。外圆之外琢四个矢标,分指玉片四角。四边钻有小孔,一长边有9孔,一长边有4孔。两条短边各钻5个小孔,玉龟背甲钻8个孔,龟腹钻有5个孔。玉片中心纹样与1974年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夏代陶尊相同,均为八角星纹图案。郭志成、郭韬《走进伏羲》第268页说:
中心的八角图像,在史前文化中屡有发现,分布地域广泛,时间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至今西南少数民族风俗中还保留着这种图像。远隔重洋的美洲也在多处发现这种图纹。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无卦画的八卦图式。但是,无人确证它就是古代的八卦图,因为它有八个角,就说它是八卦总有些牵强。[4]
邵雍论“伏羲易”说:“伏羲之易,初无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在中国古代艺术文献中,用《易》的方法论述艺术的有宋《宣和画谱》卷第九《龙鱼叙论》:
《易》之乾龙,有所谓在田、在渊、在天,以言其变化超忽,不见制畜,以比夫利见大人。
《易经·乾卦》:
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后来以九五代表皇帝,六五代表皇后。“作乐崇德”是儒家的祭祀天地祖先的理想,《周易·豫卦》曰:“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宣和画谱》卷第十三《畜兽叙论》:
乾象在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马与牛者,畜兽也,而乾坤之大取之以为象。若夫所以任重致远者,则复见取于《易》之《随》,于是画史以状马、牛而得名者为多。
在《石涛和尚画语录》等中国艺术论著中,也可以找到《易经》的哲学思想。《系辞上》说: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一阴一阳之谓道。[5]
《易经》八卦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符号,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由此类推。凡强健阳刚的事物都属于乾,凡温顺阴柔的事物都属于坤。男子属乾,女子属坤,《说卦传》:“乾为天,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乾卦:“天行健,君子自强而不息。”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中国绘画中历代有画马、画牛的能手,乾坤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宇宙性格观。“随”是《易经》卦名,《系辞下传》:“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随卦是震下兑上,震是代表动的,兑是代表悦的,表示人骑着牛马很高兴。天的行动是强健的,所以是马。地能够任重而驯服,所以是牛。中国画家自古以来画牛的专家很多。如画史记载的唐代“韩牛戴马”,韩滉的《五牛图》,戴嵩的画马都很有名。唐代韩干画《夜照白》,宋代李公麟、元代赵孟頫都长于画马。现代画家徐悲鸿、戈湘岚都擅长画马,有“北徐南戈”之誉。李可染擅长画牛,其画室称“师牛堂”。画家选择画牛画马与民族传统文化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关。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