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议报》所载《佳人奇遇》的真正译者

所属栏目:清末维新派致山本宪书札考释

上一节对《佳人奇遇》译者之“梁启超说”和“罗普说”进行了梳理,并以 新发现的康有仪书信为据,提出了“康有仪说”。以下,结合上述内容,再对 此三说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整理,以明确《清议报》所载部分《佳人奇遇》的真 正译者。
先看“梁启超说”。笔者认为,梁启超从头亲自翻译此小说并登载于《清 议报》的可能性极小,或者说完全不可能。
首先,赴日前未曾学习日文的梁启超,在前往日本的舰船上,就能“随阅 随译,其后登诸《清议报》,翻译之始,即在舰中也。”这一说法实在难以令人 信服。如果当时梁启超真的在船上得到了此书,他是有可能粗粗翻阅过,而 且也可能试着翻译过一二页,但他绝对无继续翻译下去的自信,因为当时他 完全不具备翻译日文的能力。虽然梁启超本人曾写过日文易读之类的文 字,如在《东籍月旦》(1899年)的绪论中认为:“若用简便之法,以求能读其 书,则慧者一旬,鲁者两月,无不可以手一卷而味津津焉。”持类似观点者当 然不止梁启超一人,在此不一一列举。并且当时日文中的汉字比例也确实 比现在要高一些,尤其是一些汉文味较重的日文,对有汉文素养的国人来 说,的确比现在的日文容易读懂。但是,若真按梁启超所说,“慧者一旬,鲁 者两月”,就能津津有味地读懂日文,当时人们大张旗鼓地翻译日文的必要 性就大有疑问了。如果日文果真如此容易读懂,人们何不稍花时间学习日 文后去直接阅读原文?梁启超等人的这一说法,只能认为他们当时还没有 真正认识日文。黄遵宪接触日文远早于梁启超,他曾认为,日文“字同而声 异,语同而读异,文同而义异,故求译其文亦难”。这一观点更符合实际。 梁启超赴日后,似乎没有很快开始专心学习日语,以致1899年春与罗普至 箱根时,还处于“欲读日本书,而患不谙假名”的状态。此后,梁启超随罗普 学习日文,罗普则以简便之法教之,以此为契机,两人还于1899年春夏之交 共同编写了一本称为《和文汉读法》的语法读本。此书虽一时在留日学生中 流行,但正如梁启超本人所言,由于“仅以一日夜之力成之,漏略草率殊多, 且其时不懂日文文法,讹谬可笑者犹不少”。可见梁启超当时虽然编写了 《和文汉读法》,但其本人并不能真正读懂日文。后来梁启超在1902年12 月所写的《三十自述》里认为,到日本一年,才“稍能读东文”,说明他对日文 的认识在一步步地提高。
其次,《清议报》所载译文虽然存在一些误译等不足,但也绝不可能出自 像梁启超那样未曾学习日文者之手。许常安曾仔细地将小说译文与原文进 行对比,并一一指出了其误译之处。笔者根据其系列论文进行了统计,发现 四篇论文累计指出小说误译188处,每册平均不到6处。虽然据笔者观 察,若认定标准更严格一些,统计数字还会更大些,但毕竟译对部分占绝大 多数,每册平均约三千字的译文,仅出现数次的误译,这是未学日文者所不 可能做到的。在此不妨试举一段译文,并对照原文进行分析。
嗚呼今百萬ノ豼貅我ト共ニ海ヲ渡ルモノ百年ノ後皆枯骨トナリ 一人ノ此世ニ生存スルモノナカラン嗚呼世ニ萬年ノ天子ナク国ニ不 朽ノ雄邦ナシト涙下テ冷冷禁せサリシヲ
呜呼! 今百万之豼貅,与我共渡此海,百年之后,皆成枯骨,能复有 人生存于此世界者? 呜呼! 世无万年之天子,国无不朽之雄邦。言毕, 泪涔涔下,不能自禁。(下划线为笔者所加)
在这一段译文中,“呜呼! 今百万之豼貅,与我共渡此海,百年之后,皆 成枯骨”这一部分,也许没有学过日文者也能猜着翻译。而在此后,原文 连续出现了四次形式各不相同的否定,分别为“ナカラン”(意为“无…… 吧”,文法变化为“推量型”)、“ナク”(意为“无”,文法变化为“中顿型”)、“ナ シ”(意为“无”,文法变化为“终止型”)、“サリシ”(意为“不”,文法变化为“过 去型”),而无一表示否定的汉字。如此多的文法变化,又无相应的汉字,若 不懂得这些相关文法,是不可能都一一猜对的。尽管如此,译者还是准确地 将它们翻译成了“能复……者?”“无”“无”“不能”。更为难得的是,译者将原 文后半部分中的假名“ト”也准确无误地翻译成“言毕”。此段翻译几乎可以 打满分。小说原文中诸如此类用假名表示的文法变化比比皆是,即使“慧 者”,也是不可能“一旬”就能掌握的,更何况梁启超当时连日文假名都尚未 认识。
许常安在论文中,举出了译文中有关否定句式的误译共22处,并据此 得出结论:“从如此之多的有关否定句的误译看,只能认为梁启超因不懂日 文否定句法,而犯了如此之多的错误。”笔者根据《日本现代文学全集》中所 收的《佳人奇遇》(讲谈社,1965)进行了抽样统计,全书共164页,最初4页 共出现否定式55处,平均每页约14处。以此推断,全文中出现的否定用法 大致在2 000次以上,而否定句的翻译错误率约为1%,可以说这是连假名 都尚未认识的梁启超所不可能做到的。由此可见,许常安在论文中忽视了 包括否定句在内的各种误译,仅占全文极小部分这一事实。
第三,《清议报全编》所载梁启超《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序》中所称的“今特 采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译之”,以及于1900年11月登载于《清议报》上 “曩译佳人奇遇成”诗句又该作何理解呢?笔者以为,诗句的主语或者可理 解为是“我梁启超任主编的《清议报》”,具体翻译者并不一定就是梁启超本 人。另外,“曩译佳人奇遇成”诗句也许还可作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梁启超 在康有仪回国后,自己确实对小说的剩余部分进行了翻译,因为此时他已初 步具备了翻译能力,但这一说法尚属推测,有待进一步考证。
当然,对“梁启超说”的否定,并不意味完全否定梁启超在其中所起到的 作用,因为他作为《清议报》主编,作为小说翻译和登载的责任人,估计对小 说的翻译给予过许多支持,如日文小说有可能是他向康有仪提供的,再如对 最终译稿他也可能进行过删改或文字润色等。
再看“罗普说”。冯自由在多篇文章中,言之凿凿,断定小说为罗普所翻 译。但除冯自由的回忆文章外,无任何其他资料可资佐证。前面引用的山 田敬三的观点,其主要依据也是冯自由的文章。虽然由于罗普当时的确任 职于《清议报》馆,担任译述工作,因而不能排除其分担过部分翻译任务的可 能,但“罗普说”的证据还是非常不足。笔者推测,罗普与梁启超同为康门高 徒,两人关系极其紧密,甚至梁启超在1899年春前往箱根读书时,也由罗 普始终陪同。康有仪虽为康有为从兄,但其个人影响力及在《清议报》馆中 的地位远不及罗普。由于当时在《清议报》馆中康有仪的影响和地位远不及 罗普,他所做的具体翻译工作未能引人注目,以致冯自由在后来的回忆文章 中会认为翻译就是由罗普完成的。另一种可能就是罗普在康有仪回国后, 曾对剩余部分进行了翻译,这有待进一步考证。
最后看“康有仪说”。首先,可以认为《清议报》第一至第四册所载的4 篇译文必定是康有仪所译,这不仅有其亲笔书信中记有“学译政治小说《佳 人奇遇》四篇以充之”这一内容为据,而且“在此间意译三千余字,再加诗文 塞卷,以了此期之事”中的“三千余字”与《清议报》所载译文的字数大致相 同,《清议报》所载译文中出现的一些误译大致与康有仪当时的日文程度相 当等,这些均可成为佐证。
在此,不妨对书信所记“意译”二字再做些分析。康有仪特意强调自己 的翻译是“意译”,说明他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进行了诸多文字调整甚至是 删改,他的翻译并不完全忠实于原文,更不是所有词汇完全一一对应式“直 译”。这些调整和删改,有些是限于日文程度无法准确理解原文而不得已为 之,有些则是出于文学技巧或政治观点而有意为之,而据笔者观察,后者似 乎更多。据许常安统计,《清议报》所载译文中,对原文的省略和删除多达 484处。当然,这些省略和删除,不一定全部都是翻译者康有仪所为,因为 当时的编者尤其是主编梁启超出于政治宣传等方面的考虑,在编辑过程中 作了大幅度删改的可能性也非常大。
其次,康有仪在1900年1月回国前均一直进行小说的翻译,其译文也 分别登载在《清议报》,只是由于回国而不得不终止翻译,这一可能性极大。 因为康有仪翻译完最初四篇后至回国前的约一年时间,一直任职于《清议 报》馆和横滨大同学校;康有仪在此期间给塾师山本宪的书信中多次提到继 续进行翻译工作;康有仪回国约一个月后,《清议报》即中止了《佳人奇遇》的 连载;《佳人奇遇》最初的译文与后来的相比较,在翻译风格上和所出现的误 译次数等方面均无明显变化。
第三,第三十五册所载最后约四百字(即第十二卷卷首)的译文,非康有 仪翻译的可能性大。因为这一段译文,其误译次数突然增多,而且漏译也相 当惊人。笔者推测,康有仪回国前,翻译到了第十一卷。从第十二卷开始, 由其他人接着翻译,但翻译质量并不好。加之又有同为政治小说的《经国美 谈》(留日学生周宏业译)可以登载,遂终止了《佳人奇遇》的连载。为了说明 第12卷卷首的译文与之前所载译文在翻译水平和风格上的差异,在此试举 卷一卷首和卷十二卷首的原文和译文,并作比较。
卷一(《清议报》第一册)
東海散士一日費府ノ獨立閣ニ登リ仰テ自由ノ破鐘(歐米ノ民大 事アル每ニ①鐘ヲ撞テ之ヲ報ス始メ米國ノ獨立スルニ當テ吉凶必ス 閣上ノ鐘ヲ撞ク鐘遂ニ裂ク後人呼テ自由ノ破鐘ト云フ)ヲ觀俯テ獨 立ノ遺文ヲ讀ミ當時米人ノ義旗ヲ擧テ英王ノ虐政ヲ除キ、卒ニ能ク 獨立自主ノ民タルノ高風ヲ追懷シ俯仰感慨ニ堪ヘス愾然トシテ窓ニ 倚テ眺臨ス會々二姬アリ階ヲ繞テ登リ來ル翠羅面ヲ覆ヒ暗影疎香白 羽ノ春冠ヲ戴キ輕縠ノ短羅ヲ衣文華ノ長裾ヲ曳キ風雅高表②實ニ人 ヲ驚カス一小亭ヲ指シ相語テ曰ク那ノ處ハ即チ是レ一千七百七十四 年十三州ノ名士始メテ相會シ國家前途ノ國是ヲ計畫セシ處ナリト当 時③英王ノ昌披ナル漫に國憲ヲ蔑如シ擅に賦斂ヲ重クシ米人ノ自由 ハ全ク地ニ委シ哀願途絶工愁訴術盡キ⑤人心激昂干戈ノ禍殆ト將ニ 潰裂セントス十三州ノ名士多ニ之ヲ憂ヒ此小亭ニ相會シ其窮厄ヲ救 濟シ内亂ノ禍機ヲ撲滅セントス時に巴士烈議顯理乃チ激烈悲壮ノ言 ヲ發シテ④曰く英王戮スヘシ民政興スヘシト此亭今猶存シテ當時ノ 舊觀ヲ改メス獨立閣ト共ニ費府名區ノ一ナリ(编号和下划线为笔者 所加,下同。)
东海散士一日登费府独立阁。仰观自由之破钟。(欧米之俗。每 有大事辄①撞钟集众。当美国自立之始。吉凶必上此阁撞此钟。钟遂 裂。后人因呼为自由之破钟云。)俯读独立之遗文。慨然怀想。当时米 人举义旗。除英苛法。卒能独立为自主之民。倚窗临眺。追怀高风。 俯仰感慨。俄见二姬绕阶来登。翠罗覆面。暗影疏香。戴白羽之春 冠。衣轻縠之短罗。曳文华之长裾。风雅高表。②骀荡精目。相与指 一小亭而语曰。那处即是一千七百七十四年十三州之名士第一次会议 国是之处也。③当时米为英属。英王蔑视国宪。擅重赋敛。米人自由 权利扫地。以尽顾望之念。绝呼吁之途穷。⑤人心激昂。殆将溃裂。 十三州名士大忧之。相与会于此亭。谋救济其穷厄。扑灭乱机。时座 中有巴士烈议显理者。乃激昂悲壮而发言。④曰不脱英轭。不兴民 政。非丈夫也。此亭至今独在。不改旧观。与独立阁同为费府名区之 一。(标点按原文)
此段译文中,有四处改译或意译,即:①撞钟报之→撞钟集众;②甚是 惊人→骀荡精目;③当时英王昌披。恣意蔑如国宪→当时美为英属。英王 蔑视国宪;④曰应戮英王。应兴民政→曰不脱英轭。不兴民政。非丈夫也。 另有一处漏译,即:⑤人心激昂。干戈之祸→人心激昂。之外,无特别明显 的误译。而三处意译和一处漏译的原文,均有汉字,并不难理解,明显是作 者有意进行的调整。尤其是③④两处的改译,估计与当时变法维新派的“保 皇”“尊君”思想相关,是出于政治宣传需要而有意为之。诸如此类的改译, 在此后的译文中还有很多,可能是译者接受了康梁的指示,或者是梁启超在 编辑时亲自所为。从整体上看,这一段译文虽然有几处改译或称“意译”,但 并无多大问题,甚至可以说达到了较高的水准。难怪当时具有较高汉学素 养并已着手对《佳人奇遇》进行汉译的武田范之,在看到了《清议报》上所登 的译文后,觉得翻译水平非同一般,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原著,从而放弃了 继续翻译的念头
卷十二(《清议报》第三十五册)
船錫崙島ニ泊ス直ニ上陸シテ埃及ノ敗&xe520;亜刺飛侯ヲ其①謫居ニ 訪フ路傍ノ榔樹桂木ハ蒼翠ノ涼蓋ヲ張ルカ如ク②田圃ノ奇卉異草ハ 千紫萬紅ノ美ヲ競ウテ絢爛ノ華氈ヲ布クカ如シ中ニ半歐半亜ノ衣冠 スル者⑤徒跣裸體蕢ヲ荷フ者悠悠東西ニ相往來スルアリ風致ノ美配 色ノ奇宛然一幅ノ好畫圖ナリ既ニシテ村驛煙絶工③鐘磬聲消工比丘 尼ノカナク窣婆塔ヲ負ヒテ荒廃セル卵塔ニ倚ルヲ見ル神足嶺三千年 ノ靈踨ハ法音杳杳タリ無畏山四十丈ノ高塔ハ廢址茫茫タリ誓多林鳳 凰宮ノ結衆は已ミヌ佛陀聖靈ノ菩提樹⑥何クニカ攀チン⑦漸くニシ テ·カ門ニ到リ刺ヲ通ス⑧謁者謝スルニ對客ノ時ニ非サルヲ以テス 暫ク門外ヲ逍遥シテ後復タ訪フ④門者曰ク既ニ出ツト因テ小時ニシ テ訪フ初メテ疎林婆娑タル庭中ノ幽亭ニ導カル⑨待ツコト少焉亜刺 飛侯出テ丶接ス赤帽黒衣温言三顧ノ勞ヲ謝ス海南將軍禮シテ曰ク⑩ 日本人民舉テ侯か國ニ赧イルノ誠忠敵ニ對スルノ沈勇ヲ稱シ(11)侯カ 血誠天ニ達セス侯カ果斷國人ニ忌マレ(12)苦戰運盡キ此萬里ノ敵境ニ 放謫セラル丶ヲ悲マサルナシ
船泊锡&55402;&56871;岛。 直上陆。 访埃及败将亚刺飞侯于其①居路傍之榔树 桂木。如张苍翠之凉盖。②田圃之奇卉异草。如布绚烂之华毡。中有 半欧半亚之衣冠者。⑤徒荷跣裸体蒉者。悠悠往来于东西。风致之 美。配色之奇。宛然一幅好画图也。既而村驿烟绝。③钟磬声消。神 足岭三千年灵踪。法音杳杳。无畏山四十丈之高塔。废址茫茫。誓多 林凤凰宫(二者皆世尊说法之地名)之结众。今已无存。佛陀圣灵之菩 提树。⑥原何可攀。⑦渐至侯门问讯。⑧谒者谢此时非对客之时。暂 逍遥于门外。须臾复访。④门者导入中庭。⑨少焉亚刺飞侯出接。赤 冠黑服。温言谢三顾之劳。海南将军将礼曰。⑩日本人民举侯报国之 诚忠。称为不出世之沈勇。(11)侯血诚达天。国人忌侯之果断。(12)连年 苦战。放谪此万里之敌境。莫不悲之。(标点按原文)
此段译文中,有四处漏译(①谪居→居;②田圃之奇卉異草;千紫万红。 竞相争艳→田圃之奇卉异草;③钟磬声消。见比丘尼力不可支。倚靠于背 后立有窣婆塔之荒废卵塔→钟磬声消;④门者曰既出。因少刻访之。始被 道至疎林婆娑之庭中幽亭→门者道入中庭)和八处误译(⑤有跣足裸体荷蒉 者→徒荷跣裸体蒉者;⑥何处攀缘→原何可攀;⑦终至侯门通刺→渐至侯门 问讯;⑧谒者以此时非对客之时谢绝→谒者谢此时非对客之时;⑨待之少 焉。亚刺飞侯出接→少焉亚刺飞侯出接;⑩日本人民皆称侯报国之忠诚。 对敌之沈勇→日本人民举侯报国之诚忠。称为不出世之沈勇;(11)侯之血诚 未达上天。侯之果断为国人所忌→侯血诚达天。国人忌侯之果断;(12)虽苦 战而运尽。被放谪此万里之敌境→连年苦战。放谪此万里之敌境)四处漏 译中,除①②问题不甚严重外,③④两处明显是因文法复杂而无法理解所 致。八处误译中,除⑨问题并不严重外,⑤⑥⑦⑧⑩(11)(12)七处明显是没有准 确理解其文法所致。短短三百余字的译文,出现如此多的问题,与上述卷一 开头的译文相比,相差甚远,很难想像会是出于同一人之手。由此也可看 出,并不是稍懂日文就能猜着翻译得出来的。
根据以上考证和分析,可以断定《清议报》从第一册至第三十五册所登 载的《佳人奇遇》,其翻译者是康有仪。梁启超作为《清议报》主编,对小说的 翻译和登载或许给予过诸多支持和帮助,如亲自撰写序言,对翻译稿进行删 改、润色等,但并不是小说的翻译者。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