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经》的编定和流传

所属栏目:古代文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独尊儒术, 奉为经典,称《诗经》。作品时间跨度为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五百多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 定成书,涉及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主要属于 北方的黄河流域。《诗经》的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人士,绝大部分无可考证。 关于《诗经》成书的说法,历史上产生广泛影响的有三种:献诗说,此种说法有史籍可考,《国 语·周语上》说:“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通过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采 诗说,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此种说法,后世争论颇 多。删诗说,汉人认为《诗经》经过孔子的删定,但不足凭信。不过孔子曾对《诗经》进行 过如“正乐”的整理工作却是可能的。《诗经》作品时代跨度长、地域涵盖广、作者复杂,显 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其中,周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辑和成书过程中, 可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传统上,《诗经》按音乐特点分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是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的意思。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 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除诸侯国名,周南、召南、豳 为地名,王是东周王畿洛阳,十五国风即为这些地区的土风土乐。“雅”即“夏”,正的意思, 是朝廷正乐,为西周王畿的乐调,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 之乐,多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编辑成书后,流传于诸侯各国,广泛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场 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表情达意,在 当时的上层社会中十分普遍。诸子百家及史书中也多引用“诗”句。孔子曾将“诗”作为教 授学生的重要内容,并对学“诗”的重要意义和社会功用多有阐述。
秦火以后,《诗经》因易于记诵而得以保存,并在汉代广为流传。汉代传诗有先起的鲁、 齐、韩三家诗,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为今文 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大行 其道,最终压倒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均亡佚,今天的《诗经》就是“毛诗”。


推荐内容


汉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