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編《漢字古音表稿》二三事

所属栏目:文献语言

提 要:通過回顧《漢字古音表稿》編寫過程中的幾件事情,介紹《表稿》字表、諧聲表和 韻表三表合一的架構,敘述了設計和調整字表、編製諧聲表的一些細節。提出:合理的上 古音系的聲韻調配合表或同音字表,應建立在一個科學合理的上古音系的基礎上,並合 理地反映該音系的特徵;應該儘可能全面地收録上古漢語時期出現的字詞,並對其(形) 音義關係做妥當的處理;應能反映出與中古音系的對應關係。文章還用這三個條件,分 析了幾種不同的上古音系表的優點與不足。
關鍵詞:《漢字古音表稿》;字表;諧聲表
2013年末,在孫玉文、邵永海老師的建議下,我以《漢字古音手册》爲基礎編製了 《〈漢字古音手册〉上古音節表稿》,呈交郭錫良先生審閱。郭先生早有編製上古音表的想 法,見到這份草表很高興,決定著手編寫《漢字古音表稿》,並讓我協助他開展工作。從 2015年至今,我跟着郭先生,參與和見證了從《〈漢字古音手册〉上古音節表稿》逐步調 整、擴展、充實,編成《漢字古音表稿》的過程。在長達四年多的光陰裏,我經常出入於郭 先生家,每次去不僅能得到《表稿》編寫中具體的指導意見,還能收穫新的學術思考和感 悟,由此被領進了古音學研究的大門。

一、“草表”初創


《〈漢字古音手册〉上古音節表稿》是《漢字古音表稿·字表》的雛形。編表之前,這 份音表被定位爲上古音系的聲韻調配合表或同音字表。設計表格時,曾考慮模仿《韻鏡》 等早期等韻圖的體例,以上古音韻部爲綱,先分開合,聲母、韻母和聲調信息都列在一張 圖上。但由於幅面的限制,每個音節只能選取例字,很難實現同音字表的效果。只能退 而求其次,模仿《方言調查字表》和方言調查最後編製的同音字表的體例,以上古韻母爲 綱,以聲調和聲母作爲表的經緯。標題列出韻母擬音,每一行行首列聲母及擬音,這樣, 每個格子的上古擬音情況就一目了然。
音系處理全依《手册》。先説韻母,《手册》承《史稿》,在韻部中采取等和開合的觀 點,並調整了部分細節。韻部内韻母的排序,決定了表與表之間的相對順序。考慮到同 一韻部中,諧聲和聲訓一般要求同開合,采取先按開合分組,再排一、二、三、四等的方案。
在聲調的處理上,《手册》承《史稿》,設長入。是否要立去聲,《手册》的意見不明朗。 從歷史比較法的原則出發,中古去聲與其他聲調的對立必須要有來源,長入無法解釋陽 聲韻部的去聲字。不設去聲,陰聲、陽聲韻部中的中古去聲字的排列也會成爲問題。因 此,從中古對應的角度,草表采取五聲的處理,陰聲、陽聲韻部列了平、上、去三欄,入聲韻 部列長入和短入兩欄。唯一的麻煩是陰聲韻部去聲與入聲韻部長入的分野,做草表的時 候没有很好的想法,只好在草表的《説明》中交代:“聲調按照中古音上推。上古入聲字, 若中古仍然爲入聲,則上古爲短入;若中古爲陰聲,則上古爲長入。”
在聲母的處理上,草表承《手册》《史稿》,共32聲母,按發音部位分6類。在聲母排 序上犯了難,最後決定采取傳統音韻學中脣、舌、牙、齒、喉的五音順序,牙併入喉,定爲脣 (幫組)、舌(端組、章組)、齒(精組、莊組)、喉(見組、曉匣影組)。餘母,《手册》采納《漢語 語音史》的意見,擬成&654;,這個聲母在擬音上是與章組同部位的邊音,在中古幾乎只拼三 等韻,因此列入章組,列在日母之後。
表正文中,除了列字以外,還列出中古反切;中古音韻地位不同,在草表中列入同一 個格子的情況,用灰底標識。

二、《字表》始成


《音節表》送請郭先生審閱,大概過了一年多時間,郭先生返回了意見,認爲我大體掌 握了《手册》的體系,但也有一些考慮不周的地方。看了郭先生的批注,《音節表》的整體 框架和一部分體例被郭先生采納,有一部分體例則做了調整,如:
1.表格的標題行除了列聲調外,還標注中古韻目和中古擬音,表正文中不符合演變 規律的字的反切上,加標這個字的中古音信息。在入聲韻部中,短入欄列長入欄左側。
2.調整了聲母的順序,改爲喉牙音(影組、見組)居前,順次往下爲舌音(端組、章組)、 齒音(精組、莊組)、脣音(幫組),餘母改列定母之後。
3.用漢語拼音標注了每個字的現代讀音。
看到批注稿之後,我認真琢磨體例上的調整之處,相比之前設計,調整之後的《音節 表》更加清晰合理。
第一,漢語的文學語言一脈相承,應把中古音系和現代音系視爲上古音系的後代音 系。加標中古韻目和漢語拼音,上古和《切韻》、現代三個音系的關係就可以清晰地展現 出來,《音節表》實際上成了一部微縮的漢語語音史。與之相照應,中古音系和現代音系 繼承自上古音系,標注這兩個音系的信息,同時也是對上古音系科學性和合理性的解釋。 更重要的是,開展審音,就必須要關注上古與中古的對應關係,標注中古韻目之後,便於 利用審音法處理具體字的歸部問題。最後,在標注中古音系的同時,從上古到中古不符 合演變規律的字也被清理了出來,爲進一步的研究提供資料。
第二,聲母順序調整之後更科學。從王力的《漢語音韻學》到《漢語史稿》,再到郭錫 良的《漢字古音手册》,聲母的排序都是從喉音始,以脣音終,繼承自清代以來等韻研究的 傳統。喉、牙、舌、齒、脣的排序,是按照發音部位從内向外,更科學。在觀察語音演變時, 喉牙音聲母更容易保持其後韻母的對立,脣音則容易合流,如中古脣音字的開合不對立; 重紐韻中脣音一般只有兩類,而牙喉音最多有四類。這爲進一步觀察不同歷史時期的語 音系統和歷史演變提供了新的可能的視角。
在排字上,《音節表》爲了便查,把一些常用字列在了首位。批注稿改動了這一順 序,同時我還注意到,新增字頭的位置不一,不太可能是隨手一加。後來在交流中才得 知,除因加標漢語拼音須要將同音字列在一處外,字序儘量按照《廣韻》小韻收字的先後 順序排列。很多細節之處,郭先生都定了體例,這可以説是嚴謹二字的真實寫照。
《音節表》初步定型後,最初的計劃是在韻部前加概説,部後加説明。但如果只有 《音節表》,有一些具體問題難以説明清楚。研究上古音的三項基本材料是《詩經》押韻、 諧聲、中古音系,《音節表》只直觀呈現出中古音系一項。郭先生提出,將《音節表》改稱 字表,增加諧聲表説明諧聲情況,增加韻表交代《詩經》《楚辭》的押韻情況,三表合一。
三表合一的處理,相當於還原清代以來上古音研究的程序。三表互相映證,鼎足而 立,共同撑起了《表稿》的架構。

三、答郭先生問


在編《諧聲表》時,有一次我去郭先生家送資料,他指着茶几上《音節表》的稿本,要 求我回答這份音表的特點,説明和已有的上古音表的不同之處。我在做《音節表》時,一 直糾纏於細節上,幾乎没有從整體上、從學術發展的視角去思考這些問題。所以儘管郭 先生從多個角度提醒我,但我仍然支支吾吾説不出話來。被嚴厲地批評之後,他讓我回 去繼續思考這個問題。
在多次請教和討論後,我對這個問題有了一點兒想法,想借用這個機會把相關的思 考分享出來。
上古音表首先是上古音系的聲韻調配合表,也可以成爲上古音系的同音字表,要評 價和比較上古音表,聲韻調配合的性質是很好的切入角度:
1.科學合理的上古音音節表,應建立在科學合理的上古音系的基礎上,並合理地反 映該音系的特徵。《漢字古音表稿》的字表,其基礎是王力《漢語史稿》的音系,在編《漢 字古音手册》時,又對細節做了調整。音系框架是從材料中紬繹出來,又經過歷代學者 的逐步完善,是一個經過材料反復檢驗的音系。表的聲母和韻部排序上,也是儘量尊重 上古漢語的語言事實。定稿前夕,郭先生對《表稿》做了一個大的調整:葉談兩部分出開 合口;將緝侵排在葉談之後,葉談承月元,緝侵殿後。葉談兩部與月元發生通轉多,兩部 關係密切;緝侵兩部與之職蒸的互動密切,殿後可以很好地與列於開頭的之職蒸相聯繫。 這項調整後,《表稿》就更好地展現出上古音的面貌。
劉賾《聲韻學表解·説文最初聲母分列古本韻二十八部》(下稱《表解》)和《説文古 音譜》,選用以黄侃的古音學説爲音系框架。《表解》以二十八部爲綱,分開合,每一張表 以黄侃的古本聲十九紐爲緯,將《説文》初文填入相應的古本聲之後,其實是在清代諧聲 表基礎上增加了聲母一維,本質還只是諧聲表,而非同音字表。《説文古音譜》將《説文》 用字全部填入,仍以二十八部爲綱,卻對《表解》的體例做了調整,每一部下先按是否古 本聲,分爲古聲類表和今聲類表兩類,合口列開口後,不再分列一表。今聲類表列《廣韻》 聲母中除了古本聲之外的聲母,這很可能是填入大量字之後不得已的處理,實質是放棄 了古音十九紐。如果按照古本聲的理論,古聲類表中的字與相對應今聲類表中的字應該 同音,這樣就不必分列二表;分列二表,則説明二表中的字本不同音,又與古本聲的理論 相矛盾,這是音系選擇帶來的問題。《表解》和《古音表》都采納了黄侃的“古二音”説, 只有平入二聲,所以同一個格子中的字也不同調,比如陽聲先部古聲類影紐下收:因茵鞇 駰洇捆姻婣咽欭(真開三)印(震開三)淵&55375;&56722;囦&55393;&56559;&xe3ea;鼘(先合四)。這樣的處理不能合理地 反映上古音的面貌,也解釋不了到中古的分化條件。
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前有一篇長論文《上古音韻系統擬測的檢討》,論述他的上 古音系,非常具有啟發性。在戰時艱苦的環境中做出這樣一份音表,也令人尊敬。董表 所呈現的上古音系,入聲韻部不獨立,祭部獨立,吸納了王力脂微分部的意見,共分22 部。同韻部内的韻母按組構擬了不同的主元音,在解釋《詩經》押韻時就只好説是類似 按轍押韻。上古韻部所對應中古的每一個韻母(莊組的一部分三等字,董氏認爲是後起 的變化,除外),都設立一張表,如微部陰聲有10個韻母,共有兩種韻尾-r、-d和三種主元 音ê、&601;和ě,這其實是機械地上推中古對立的結果。周法高在董表的基礎上改進了音系, 入聲獨立,共分31部,堅持一部一個主元音,這樣構擬卻沒有堅持一個韻母一表,如之部 開一擬爲*-&601;γ,卻設立*-&601;γ/&601;i(咍)、-&601;γ/&601;u(侯)兩張表。在這一點上,董表和周表都没有 很好地反映上古音系的面貌。在排字上,有些字呈現出例外諧聲,董表和周表都嘗試構 擬複輔音聲母,因此在字後用括號注明,這雖然有參考價值,但實質是破壞了同一格内的 字同音的體例。複輔音聲母也應與單輔音聲母一樣,單獨列一行,雖然空格很多,但這才 是有複輔音聲母的上古音系的特點。
2.應該儘可能全面地收録上古漢語時期出現的字,並對其形音義關係做妥當的處 理。首先,以詞爲收録對象是最理想的狀態。但在書面上,詞由字記録,因此在實際操作 中和最終呈現只能是字。漢字的形音義複雜,同一個字形可以記録不同的詞,有不同的 音義;不同的字形記録同一個詞。對漢字的形音義關係進行處理後,收録的對象就不是 純粹文字學意義上的字,而是與語言符號有對應關係的字。
在收字上總的原則是:上古典籍中有用例的字,應予以收録;没有在上古典籍中出現 用例的字,則不應收録。其中涉及文獻年代的問題,現在所見傳世的上古典籍中的用字, 可能是傳抄或刊刻時被改動的結果,因此即使是在今傳上古典籍中的字,也存在晚起的 可能性。儘管如此,在没有證據的情況下,收録今傳本的上古時期出現的文獻中的字,不 失爲一種一貫的處理原則。
《表稿·例言》中交代的收字範圍是“先秦兩漢的字”,“包括《説文解字》所收九千多 字及《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語大字典》中有東漢以前用例的字”,收字較全,而且盡力剔 除晚出的字。在音義關係的處理上,《表稿》承《手册》,收録别義異讀時基本做了釋義; 不别義的異讀,則以《廣韻》音系爲基礎,參考中古時期其他資料確定,選定一個讀音。 《表稿》没有將全部的異讀上推至上古。誠然,中古時期的異讀和音義關係還存在很大的 推進空間,但較以往的研究,《手册》《表稿》已經做了極大的推進。
在收字上,董表、周表雖盡力遵循這一個原則,但仍有疏漏。董表誕生於戰爭年代, 收字難免有疏漏,既有多收,如之部侯韻平聲的“呣”、宵部肴韻上聲的“炒”,是晚起的字 形;也有漏收,如之部皆韻去聲收了“怪”,漏了《説文》中的“&55364;&57130;”。周表承董表,雖然根據 《漢文典》增加了一些字,没有突破董表本身的局限。
在音義關係的處理上,董表和周表收録了不同性質的異讀,但是没有對别義的異讀 進行釋義。董表收録的有些異讀可能晚起,如“唉”,之部收駭韻於駭切,《廣韻》釋爲“飽 聲”;“怮”,幽部收尤韻於求切,《廣韻》釋爲“含怒不言”,見於韻書,無用例,這些音義或 不當收入。董表還有一些不當處,如“造”在幽部豪韻兩收,一在清母去聲,一在從母去 聲,而《廣韻》收“造”從母一讀爲昨早切,當歸入上聲。周表仍沿用此誤。説明董、周二 表均未對異讀和音義關係的情況進行落實。
3.應能反映出與中古音系的對應關係。這是因爲中古音系是上古音系發展後的結 果,也是研究上古音的基礎。劉賾的《表解》和《古音譜》,采用黄侃的古音學説,必須要 用相挾而變進行解釋,在處理與中古音系的關係上顯得比較薄弱。董表和周表都在各自 音系框架下交代了和中古音的對應情況。《表稿》標注了上古的聲類和韻類與中古的對 應關係和演變條件,加標了漢語拼音,不僅全面呈現中古音信息,更呈現出一部微縮的漢 語語音史,也可以算作《表稿》的特點之一。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劉博平的《表解》有草創之功。董表在音系和中古音對應上做 了自己的處理,但在收字和音義配合上還有缺失,瑕不掩瑜,董表的功績必須要肯定。周 表雖然調整了董表的音系,但在字表細節的處理上,没有突破董表的框架。《表稿》在音 系、收字、音義和古音對應上都做了不少工作,有很多實質性的推進。當然,在異讀和音 義配合的處理上,還有進一步工作的空間。

四、學編諧聲表


諧聲表的編寫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我一直對郭先生編諧聲表的過程很感興趣。郭 先生告訴我,以他主編《古代漢語》的諧聲表爲基礎,將《字表》中的字按諧聲系列抄出。 遇到分歧可以參看段玉裁、江有誥還有王力的諧聲表,陳復華、何九盈《古韻通曉》的意 見也很重要。字形分析不確定可以參考段注。郭先生改進了諧聲表的體例:設置單字, 收録舊諧聲表中只有一個字的諧聲;舊諧聲表中的散字列入説明;諧聲按層級排布,不僅 列出聲首,還列出二級聲符、三級聲符等。爲了便於初學,有一些繁難字還用括號注出異 體,並選出例字。
郭先生把幽覺兩部諧聲表的工作分給我,希望寒假之内完成,又把脂質真三部已經 做好的諧聲表給我參考。我按照工作程序做了一遍脂質真,熟悉了工作步驟。做幽覺兩 部的時候卻犯了難,幽部的字多,諧聲系列也多,而且幽覺兩部屬收-k尾的韻系,陰入關 係非常密切,在陰入分野上,我感到十分棘手。堅持審音,覺部必須獨立,但覺部和幽部 交叉的聲符很多,這對於同諧聲者必同部的原則是一個破壞。我確實拿不出好的處理意 見,只好把兩部的字按照諧聲系列抄録了一遍,交了回去。
隔了一周,郭先生先分析了我做的諧聲表,指出我没有很好地處理陰聲韻部和入聲 韻部的分野,其實這也正是我犯難的地方。郭先生又拿出了一份自己編寫的幽覺兩部 的諧聲表,教我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他重申了“平上爲一類,去入爲一類”,在操作上,具 體來説:與入聲諧聲且不與平聲諧聲的諧聲系列,去聲字列入聲韻部長入;與平聲諧聲且 不與入聲諧聲的諧聲系列,去聲字列陰聲韻部去聲;既與平聲又與入聲諧聲的諧聲系列, 平上字與去入字相對均衡,則陰聲、入聲兩收;平上字與去入字的字量不均衡,平上字多 則諧聲系列歸陰聲韻部,入聲字分析爲對轉,反之亦然。這樣就從審音的角度明確了陰 聲韻部和入聲韻部的分野,也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諧聲字與聲旁在語音聯繫上的複 雜性。
之後,郭先生把已經做好的諧聲表交給我,我成了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個讀者。爲 了檢查諧聲表,我把每一部的字,依照郭先生擬定的工作程序,按諧聲排布後録入電腦, 編成了《<漢字古音表稿>諧聲歸字表》,如果最後《表稿》按諧聲系列出索引,應該還可 以派上用場。
郭先生相繼完成諧聲表、韻表和説明,連同字表一起,合爲《漢字古音表稿》,準備在 《文獻語言學》上刊載。現在工作已經步入尾聲,回顧四年來跟郭先生學習的過程,我收 穫了太多。希望能用這篇文章,對這段經歷做一個小小的總結。
參考文獻
董同龢 《上古音韻表稿》,臺灣史語所1944年
郭錫良 《漢字古音手册》(增訂本),商務印書館2012年
劉 賾 《聲韻學表解》,商務印書館1934年
—— 《説文古音譜》,中華書局2013年
王 力 《漢語史稿》,中華書局2003年重排本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所編 《方言調查字表》,商務印書館1981年
周法高 《新編上古音韻表》,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3年(本文所引爲1980年内部交流本)


推荐内容


汉语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