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明报》,金庸始终是个业余武侠小说作家

所属栏目:金庸武侠小说鉴赏

尽管金庸在武侠小说上取得了成功,尽管这种成功对任何一个武侠小说作家都将是天大的喜事,但金庸本人还是不看重这种成功。
金庸并不是看不起武侠小说,也并不是不知道自己武侠小说的价值。更早一些时候,武侠小说确是地位不高,不仅一般的文化人看不起,连那些武侠小说作家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像民国时期的著名武侠小说家们,都是这样自己作贱自己的。梁羽生所崇拜的宫白羽,居然把自己为生计撰写武侠小说当作是自己的终身耻辱。一代天骄、众望所归的武侠小说之王还珠楼主,后来也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检讨,后悔自己为生活所迫而撰写武侠小说。郑证因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说:“我写的这个不叫玩艺儿。”王度庐更认为自己“难登大雅之堂”。
金庸把武侠小说当作是业余活动,与上述这些作家有本质的不同。
金庸当然能看到旧的武侠小说的局限性和失败之处。宫白羽等的自我轻贱,其实是咎由自取。旧派武侠小说迎合低层次市民趣味和娱乐市场,追求的主要是阅读快感,而不注重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这就决定了旧派的武侠小说哪怕是大受欢迎的作品都不可能带有任何艺术上的讲究和造诣。另一方面,这些武侠小说作家的写作目的,确实是为了“稻梁谋”,立意就不高。如宫白羽、郑证因等,写武侠小说是为了卖文糊口,按字数拿钱,每回写作几千上万字,有时同时为四五家报纸撰写四五部小说,这样的匆忙和仓促,当然不可能在艺术上有多少讲究,当然羞于见人。评论家指出,民国时期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大量刊行,是畸形的市场需求,并不是作品本身艺术性。旧派武侠小说的一度繁荣,其实不过是数量多而已,这正是武侠小说的悲剧。
自50年代香港武侠小说新的热潮来时,金庸就警惕地看到这些。
金庸知道,如果不善于珍惜自己的羽毛,即便飞上天去也终有坠地的时候──后来的天才武侠小说家古龙的悲剧正是这种例子。
所以金庸一直小心谨慎,不以牟利为目的,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金庸试图通过严肃的创作,通过塑造人物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来证明武侠小说是一种不输于其他的文学样式。他一再强调:
“我个人始终觉得,在小说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起社会意义具有更大的重要性。”“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生。”
金庸绝不是看轻武侠小说,而不肯全力投入。仅仅是因为他身怀大才,不满足而已!所以当金庸写出《射雕英雄传》后,即是1959年,金庸不仅继续把武侠小说当作他的副业,而且又作出了重大的选择,离开了长城电影公司,自立门户,当起了企业家,创办了《明报》。
金庸开辟了一个新的事业天地,他走上了人生侠路的一个新里程。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