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研堂文集》

所属栏目:中国历代文献精粹

问:吴才老于《三百篇》有叶韵之说,而朱文公因之;厥后陈季立撰《诗》古音、《屈宋》古音,始知《三百篇》自有本音。至昆山顾氏撰《音学五书》,而古音灿然明白矣。然同时毛奇龄已有违音。岂古今音果大相远乎?曰:古今音之别,汉人已言之。刘熙《释名》云:“古者曰车,声如居,所以居人也。今曰车,声近舍”。韦昭辨之云:“古皆音尺奢反,从汉以来始有居音”。此古今音殊之证也。但刘、韦皆言古音而说正相反,实则刘是而韦非。盖宏嗣生于汉季,渐染俗音,因《诗》“王姬之车”、“君子之车”皆与“华”韵,遂疑“车”读尺奢切,不知读“华”为呼瓜切亦非古音也。古读“华”如“敷”:《诗》“有女同车”与“华、琚、都”为韵,“携手同车”与“狐、乌”为韵,则“车”之读“居”断可识矣。顾氏讲求古音,其识高出于毛奇龄辈万倍,而大有功于艺林者也。但古人亦有一字而异读者。文字偏旁相谐,谓之正音;语言清浊相近,谓之转音。音之正有定,而音之转无方。正音可以分别部居,转音则只就一字相近假借互用,而不通于它字。古人有韵之文,正音多而转音少,则谓转音为协,固无不可;如以正音为协,则傎倒甚矣。顾氏谓一字止有一音,于古人异读者,辄指为方音,固未免千虑之一失;而于古音之正者,斟酌允当;其论入声,尤中肯綮。后有作者,总莫出其范围。若毛奇龄辈不知而作,哓哓,置勿与辩可也。
问:古音于晓匣影喻四母似不分别。曰:凡影母之字,引而长之,即为喻母;晓母之字,引长之,稍浊,即为匣母,匣母三等字,轻读,亦有似喻母者。故古人于此四母,不甚区别。如“荣怀”与“杌隍”均为双声,今人则有匣喻之分矣;“噫嘻”、“於戏”、“於乎”、“呜呼”,皆叠韵兼双声,今则以“噫、於、呜”属影母,“嘻、戏、呼”属晓母,“乎”属匣母矣。“于、於”同声亦同义,今则以“于”属喻母,“於”属影母矣。此等分别,大约始于东晋。考颜之推《家训》云:“字书,‘焉’者鸟名,或云语辞,皆音於愆反。自葛洪《字苑》分‘焉’字音:训‘若’、训‘何’、训‘安’,当音於愆反;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江南至今行此分别,而河北混同一音。虽依古读,不可行于今也”。据颜氏说,知古无影喻之分,葛洪强生分别,江南字者靡然从之,翻谓古读不可行于今,失之甚矣。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答问十二》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