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天津老画报 > 正文

屡出特刊的《银线画报》
天津老画报

1935年初,津门报人张圭颖、刘一行在津创办《银线画报》,社址在今天津河北区建国道菜市胡同,现已不存。画报为6开本,周刊,以电影为主,兼有戏剧、文艺小品。1937年7月天津沦陷后,天津大部分报刊被勒令停刊,《银线画报》也在其列。同年9月,张圭颖与大陆广告公司经理华诞九合作,复刊《银线画报》,改为4开本,日报,由每日一张增至两张半,每周另出一张6开本画报,至1942年时改为三日刊,定名《华北银线画报》。但在日伪的黑暗统治下,画报几度因宣传爱国思想而被停刊,又几次在张圭颖的努力下顽强地复刊,《银线画报》就是在这时断时续的状态下生存了10年有余,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彻底停刊。在画报出刊300余期中,竟陆续出版了70余期是各种特刊,这在民国时期的画报中是独一无二的。
《银线画报》为娱乐类刊物,每期多种彩墨轮换印刷,图文并茂,版面讲究,由天津各家电影院代售。编辑、出版、发行、广告阵容强大,社长张圭颖,编辑冯贯一、宋昆、李木、王伯龙、巢章甫、王敏、杨鲍等,采访阎朋鸟,广告冯承璧,郑梦塘负责电影版,刘炎臣编辑戏剧版,窦宗淦主编漫画版、文艺版。1942年社址迁至天津特二区兴隆街85号,法租界利安北栈大楼设立办事处。著名报人吴秋尘,漫画家冯朋弟、黄冠廉,摄影家郑桐和,木刻家杨辕等都是该刊的撰稿人。



日伪时期的《银线画报》为6开道林纸,4版。头版为文艺新闻版,介绍当时在京津一带举行的各种大型文艺活动和新书推荐等。二版侧重文艺、书画,连载李木长篇小说《相人术与成功术》,孤本珍品《殿板木刻圆明园图记》,漫画家冯朋弟开设连环漫画《老白薯》专栏,刊登藏岚光、沈斐庐、向迪琮、刘云来、王又余、溥松窗等人的书画作品,每期刊登两枚古币,配以百字说明文。三版主要是戏剧、电影、舞场等内容,介绍戏院、影院上映的最新剧目、故事情节、名伶动态、明星轶闻,开设报道舞场消息、舞女广告的“弹性网”专栏,连载《全津红舞女总评》《北平舞讯》等。四版纯文字版,刊登文坛杂记、天津掌故、诗歌、散文、小品文等,特约刘云若、宫竹心、吴云心等的连载小说《情海归帆》《外遇》《阴山背后》等,邀请著名医师林崧、范权等介绍医药常识,解答读者提出的医药问题,开辟《医药问答》栏目。
画报即时应景地数10次出版特别纪念刊,如著名曲艺名家刘宝全、金万昌、荣剑尘、林红玉等来津在大观园演出,画报每日增出特刊,随票附送;评剧女伶喜彩莲在北洋戏院演出时,画报编印戏单式特刊;“一方面鼓动话剧界朋友们前进,一方面要引 起社会对于话剧的真正认识”,1942年5月26日第274期创办“银线话剧专刊”;为“让家长们认识到儿童除了有健康的身体,更不应该忽略儿童的内心和人格的完整”,275期出版“儿童健美比赛专刊”;287期辟有“贝多芬作品演奏会专页”;309期出刊由冯贯一主编的“艺术生活”特刊;320期出版“菊花”特刊;同年10月18日,刘止庸、冯朋弟、张大夏、王又余、章德表、刘月芳等6名书画家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联合画展,321期出刊“六人联合画展专刊”。此外还有“妇女家庭”、“青年园地”、“木刻绘画”、“健康医药”等特刊。




1944年后,每期画报另设刊名,如《银叶》《银星》《银流》等。《殿板木刻圆明园图记》,时为孤本,系清世宗、高宗两代御制,附园中全景40幅图,每幅皆有4字景名并题咏,镌椠精整,为“修文偃武时圣代之真迹”,“或为离宫别馆,或为田园庐舍,或为琳宇,或为书院,可称集游观之大成”,园内景物尽在其中,历历在目,为圆明园被焚后的最完整图记,为研究圆明园园林文化提供了最宝贵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记录。津门名医陈微尘“无意中以廉价得之”,其女陈师簪逐页摹绘,由谢学瑜抄录题咏,从1942年5月17日第271期开始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