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于洋传 > 正文

在《山间铃响马帮来》
于洋传

春节过后,于洋又接受了新的任务,他被上海电影制片厂借调去拍片,杨静也当上了准妈妈。虽然十分惦念有孕在身的妻子,但是为了工作,于洋还是收拾好行装,在火车长笛的鸣响中,踏上了奔往上海的行程。
由于《山间铃响马帮来》和《伟大的起点》两个摄制组都相中了于洋,所以到了上海以后,上影厂才确定于洋到《山间铃响马帮来》剧组出任男主角苗族青年黛乌。这是一部反映党和政府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保边安民,痛击国民党残匪的故事。影片的编剧和导演是著名的白桦和王为一。演员的阵容更是强大,既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影坛的大明星范雪朋、刘琼、孙景璐,也有冯奇、牛犇、仲星火、程之、张乾、梁山等中青年著名演员,于洋担任演员组组长。
摄制组很快就从上海出发奔赴外景地昆明,经过一周火车、汽车的轮换搭乘,终于到了祖国大西南昆明。第一次从北方来到云南的于洋更是觉得像是来到天边一样遥远。但这不过是第一站,他们在昆明只是和文工团的同志集中在一起过军事生活,听报告谈体会,为的是了解边疆地区苗族人民的社会情况,另外就是要掌握好党的民族政策。因此演员们第二站深入苗家寨体验生活才更遥远也更艰苦。
从昆明到开元还可以乘火车,但再往前就只能搭马帮过金沙江,然后再穿过原始森林才能到达金平管辖区的尤家坪寨。由于走进原始森林就断了路,大家就开始每日在深山老林里徒步行军70多里,十多天的路程,其艰苦可想而知。
于洋虽然16岁就参加部队早已习惯了行军拉练,但走了两天山路,脚就打起了泡。不过这些苦对一向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于洋来说,确实不在话下。剧组刚刚进寨,于洋就打起赤脚,和当地苗家人一起干活、一起赶街。为了解苗家人风俗,他和女主演孙景璐夜晚和苗家青年一起坐在篝火旁,看他们唱歌跳舞,看他们如何谈恋爱。他还硬着头皮吃下了带着鸡毛的鸡头,因为那是苗家人给最尊敬人的礼遇。
半个月的深入苗寨生活结束后,演员们回到昆明开始做案头工作。按照导演的要求,大家要在5天内写出人物小传,然后一起研究讨论。对于这个创作程序,拍过几部电影的于洋已经可以很熟练地完成。但是由于当时处于解放初期,一些老演员的创作方法各有不同,有些人不喜欢为角色写自传的方法,也有的演员不会用这种方法,还有的人认为给角色写自传没用。
于洋则认为,为角色写自传是演员理解人物、塑造人物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因此,通过对人物家史的梳理,对人物的发展可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对于表演还是有帮助的。


于洋出演的苗族青年黛乌


比如片中有一场戏是男主角黛乌去救被匪徒李三挟持的女主角蓝蒡,双方展开搏斗,黛乌最后一刀劈了李三。实拍时,因为事先“功课”做的细,对角色理解的到位,于洋很快就入了戏。只见他感情激动,眼珠子瞪得通红,额头沁出了汗珠,追打过去冲着土匪李三横劈一刀,眼见着树叶就劈了下来,真是从灵魂到身体全都进入了角色。镜头拍完后,虽然把那个扮演土匪的老演员吓得够呛,但拍得真实可信,导演非常满意。
这就是对待艺术执著创作的一个真实的于洋,因此更让我们看到,于洋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电影艺术家,亦绝非偶然。
工作中的于洋总是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因而在《山间铃响马帮来》拍摄近一年的时间里,他更多的是看到老演员们身上的优点。特别是老演员刘琼和孙景璐,从以前银幕的公子小姐到这次塑造的劳动大众形象,他们的创作都在进行着艰苦的艺术转型。虽然他们都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享誉大陆和中国香港的演员,但是他们不但积极热情深入苗寨体验生活,而且认真学习撰写人物传记的创作方法,对待角色的塑造也是兢兢业业,更让大家看到他们努力跟上新时代步伐的真诚愿望。
于洋虽然是一名来自解放区历经考验的红色演员,但是他不以“革命”自居,工作中虚心向老演员们学习,生活中和他们成为好朋友。这正是于洋正直、坦诚、豁达的为人和性格,也是生活中真实的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