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黄展岳传 > 正文

轰动国内外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
黄展岳传

1973年10月,8开精装本《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上下册)正式发行,顿时引起国内外一片轰动。此后不久,《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又被译成日文版、英文版发行。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出版,无疑为当时令国内外瞩目的马王堆汉墓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让各界人士感受到这座两千多年前中国西汉古墓的真实面貌。
尤其是黄展岳整理编写的该书上册之“墓葬形制”部分,更是从“坟墓”“葬具”“尸体”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我们首先看作者是如何让大家了解马王堆一号汉墓的:
此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和墓室(即墓坑下部)四部分构成,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方向正北。从现存封土顶至墓室底部约20米。
接下来在介绍了封土、墓道和墓坑后,就是最引人注目的墓室结构:
墓室在墓坑底部,正中放置棺椁。出土时,椁顶平铺竹席二十六幅,分四行,互相衔接。两侧横铺,各八幅;中间两行直铺,各五幅。在放置棺椁以前,墓底先铺垫15 厘米厚的白膏泥。棺椁上部及四周填塞木炭,在木炭外边,再填白膏泥,把整个墓室塞满封固。木炭厚40—50厘米,共约一万多斤。白膏泥,灰色,厚1—1.3米。木炭的成分是具有很多细孔的无定型碳(C),吸水、防潮的性能很好。白膏泥……它的粘性强,可塑性好。长沙墓中的白膏泥,含水分多,渗透性极强……
木炭和白膏泥把椁室紧紧包住,使椁室与外界隔绝。这样,不仅完全消除了各种光线对于葬具、随葬品和尸体的损害,同时基本上构成了一个高标准的恒温、恒湿、缺氧的条件,排除了物理、化学、生物三方面对物质的损毁作用。尸体、葬具以及大量的随葬器物得以保存完整,白膏泥和木炭的严密封闭是主要条件之一。
这一段不仅写出了墓室的结构,更论证了尸体、葬具以及大量的随葬器物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
在“葬具”中,首先介绍了椁室:
葬具由椁室、四层套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棺椁放置在墓室底部正中,方向正北,里外共六层(两层椁板,四层棺板),连垫木,共用木板七十块。木板系斧斤锛凿,平方正直制作极为精工。七十块木板约合成材五十二立方米,最大的木板(椁室东西二壁板)长4.84 米,宽1.52 米,厚26 厘米,重约三千斤。
棺椁结构严密,七十块木板不用一块金属嵌钉。结合方法大致分为扣接、套榫与栓钉结合三种……
接下来是对四层套棺的介绍:
椁室中央的棺房里,放置了套合紧密的四层木棺:第一层黑漆素棺,第二层黑地彩绘棺,第三层朱地彩绘棺,第四层锦饰内棺。四层棺的形制完全相同,都作长方箱型,棺内均涂朱漆。
过去在长沙等地曾多次见过保存较好的战国—西汉时期的木棺,但从来没有见到套合四层的棺,保存也没有这样完整。特别是两层彩绘漆棺,绘制之精是很少见的。至于锦饰内棺,更是第一次发现。
对“绘制之精是很少见的”这两层彩绘漆棺之介绍更为详细,首先是对绘画方法的介绍和评价:
两层彩绘漆棺的绘制方法,与后世建筑彩画的作法十分相似,都是先用涂料将木材的表面刮抹平整,再用类似沥粉堆金的作法用油彩描绘花纹。纹样的构图,结构严谨,不留空白,讲究平衡和匀称,有时还运用对称的手法,并且画面不受边纹的局限,往往破框而出。图像的画法,多作铁线描,或平涂勾勒。在色彩方面,既表现了复杂的层次,又很讲求整体效果。如黑地彩绘棺以黑色为地,主体花纹大部使用灰、粉绿等偏冷的间色,以及带间色的暖色调子;而朱地彩绘棺通体涂朱红色,主体花纹使用黄、褐、棕等明亮或接近暖色的调子,这样便显得既调和而又富有变化。
在“墓葬形制”这一章中,黄展岳还分别以“出土情况”“尸体的解剖和有关问题的研究”及“丧葬礼俗方面的问题”为题对出土女尸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还以《周礼·天官·玉府》《礼仪·士葬礼》等文献对保存完好的出土女尸进行比较,进而为考查西汉高层统治阶级的丧葬礼俗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黄展岳还编写了“随葬器物”中的漆器、木俑、陶器和竹简部分,我们在这里仅以漆器为例,先看作者在开头对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漆器的概况及其出土的积极意义进行的介绍和总结:
漆器共一百八十四件。大部分出土于东边箱,少部分出于北边箱和南边箱。全部保存完整,并且绝大部分光泽鉴人,完好如新。在我国出土的同时期漆器中,这是数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一批。它的出土,为研究汉代漆器工艺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资料。


黄展岳在2012年接受采访,回忆修订《马王堆一号汉墓》


在随后对马王堆二号、三号墓的发掘中,由二号墓出土的印章和三号墓出土的纪年木牍证实,二号墓墓主是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三号墓墓主是第二代轪侯、利苍之子豨。一号墓墓主是利苍之妻辛□,下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后数年。
这一证实,不仅说明黄展岳对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年代及墓主人身份判断的精准,更让我们看到黄展岳扎实的考古学研究功底,以及他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艰辛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