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编辑《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
1988-11

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但他也是一个文人,“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喜欢经史、诗歌。他编辑了《经史百家杂钞》和《十八家诗钞》;还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后人为他汇编)。
曾国藩(公元1811~1872),字滌生,号伯涵,湖南湘乡人,是清末镇压起义军的湘军首领。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举进士,时年27岁,后入翰林院。道光二十七年(1847)擢内阁学士。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任礼部侍郎。咸丰二年(公元1852)署吏部左侍郎。咸丰三年初,赴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四年,率军阻击太平军对长沙的进攻,并出省作战,六年,陆师在江西战败,被困南昌,后乘太平军天京之乱,进攻太平军。咸丰十年(公元1860)被任命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节制浙、苏、皖、赣四省军务,十一年九月,督湘军攻陷安庆,杀太平军1万余人。同治三年(公元1864)七月,攻陷天京,受封一等侯爵,加太子太保。并与李鸿章、左宗棠依靠外国侵略者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等军火工业。同治七年(公元1868)八月,调任直隶总督。在查办教案中,因媚外卖国,激起公愤,调任两江总督。同治十年(公元1872)在南京病死,时年62岁,赠太傅,谥文正。
曾国藩是在姚鼐编的《古文辞类纂》的基础上编《经史百家杂钞》的。他说姚鼐“纂古文辞分为十三类,余稍易为十一类”。他和姚鼐编的“大体不相甚远”,他只作了“稍易”的工作,相差不大。他为什么要另编这本集子?主要是他嫌姚鼐取材太窄。他说“纂录古文不复上及六经”是不妥的, “舍经而降以相求”,就好像“是犹言孝者敬其父祖而忘其高曾”一样,意即不取六经而讲古文,这是忘了祖宗。他编录古文,每类都录六经的内容在前面。他对姚鼐不选录史传散文也很有意见,他说讲古文不能不录诸史,所以他“采集史传稍多”。因为他注意了多录经史,所以这本集子叫《经史百家杂钞》。
《经史百家杂钞》共26卷,分11类。一、二卷是论著类,论著中他以孟子、庄子等为宗。卷二至卷七为词赋类,词赋中他以诗经、楚辞、扬雄等为宗。卷八、九是序跋类,序跋他以司马迁、班固等为宗。卷十是诏令类,诏令他以《尚书》、汉诏、陆贽为宗。卷十一至卷十三为奏议类,奏议以西汉奏疏、陆贽等为宗。卷十四、十五是书牍类,书牍他以韩愈、柳宗元等为宗。卷十六为哀祭类,哀祭他以韩愈等为宗。卷十七至卷二十一为传志类,传志他以班氏、蔡邕等为宗。卷二十二、二十三是叙记类,叙记他以《左传》、《通鉴》为宗。卷二十四、二十五是典志类,典志他以《礼经》、班氏为宗。卷二十六为杂记类,杂记他以韩愈、柳宗元为宗。从他以谁为宗的思想来看,他所推崇的,都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他选材比较广泛,而且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选编的目的是“经世致用”,所以他着重选的是“经世致用”的文章。可见他考虑的,也是要为当时的现实服务,为清朝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
曾国藩编辑的《十八家诗钞》,是选三国魏到宋金的18位名家的诗作,共28卷,选诗6500余首。有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入选的作家有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杜牧、苏轼、黄庭坚、陆游、元好问18人。
曾国藩为什么编《十八家诗钞》,他自己没有讲。但在别人为他写的引言中,说他编这个选本时“以代表作家为主,次其时代之先后,别其体制之擅能、内容格调,到取完美者”,即每一时代的代表作家才能入选,是按时代先后编辑的;说他的取舍很得当,这十八家能代表每一时代的风格和流派;还说“读此诸家,则古诗之精华,略尽如此。”可见,他选诗的目的,是将最有代表性的好诗选编为集子。从实际内容看,这本选集,也确实有很大的代表性。现在也还是很有价值的。



更多同类【古代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