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位置与环境

    宝顶山大佛湾石窟位于宝顶山龙潭沟支沟呈“U”字形的三面砂岩陡壁上;小佛湾石窟为石砌建筑,位于大佛湾石窟南崖维摩顶坡北面坡脚,与大佛湾石窟毗邻;其余17处宋代造像位于大、小佛湾周围坪状残丘顶部和斜坡砂岩陡壁上(图2、......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二 地形地貌

    宝顶山属川东红色剥蚀坪状低山丘陵区,以丘陵地貌为主,整体呈现窄谷深丘形态,平均海拔在470—530米,相对切割深度50—100米(图版Ⅰ:2)。宝顶山大佛湾石窟所在冲沟走向近乎东西方向,且自东向西冲蚀形成,与下部的龙潭沟交汇,整体呈......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三 地层岩性

    宝顶山石窟所在的丘陵山坡上分布有第四系残坡积物。大佛湾石窟沟底零星分布有第四系冲积物,且大面积出露侏罗系上统遂宁组上段泥岩和砂岩;石窟位于第二层砂岩中。该层砂岩为紫灰、灰紫色厚层至巨厚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岩体......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四 地质构造

    (一)大佛湾石窟宝顶山大佛湾岩体构造简单,地层产状近水平,倾角多为1°—4°。岩体内无断层发育,仅发育有4组构造节理3。第1组:走向NW315°—330°,倾向NE,倾角近直立;第2组:走向270°—280°,倾角近直立;第3组:走向NE20°—40°,倾向NW,倾角......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一 石窟构建

    (一)大佛湾石窟宝顶山大佛湾石窟沿“U”字形大佛湾东、南、北三面崖壁,依其高低起伏,环崖顺势开凿,连绵约500米。按照崖壁的形状和自然走势,大致可将崖面划分为南崖、东崖、北崖三部分(插页一、插页二、插页三、图8;图版Ⅰ......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二 分区与编号

    (一)大佛湾石窟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的编号肇始于1945年。时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等组成的“大足石刻考察团”在对宝顶山大佛湾、小佛湾石窟考察后,认为两处石窟“有完整的系统,和分明的段落,不能像龙岗区(北山)石刻那样以龛窟编......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一 保护维修

    从现存遗迹和碑铭判断,南宋末年,大足遭受兵燹,宝顶山大规模的石窟开凿已基本停滞。元世百年,宝顶山无一碑一刻可考。明刘畋人撰《重开宝顶石碑记》云:宝顶山“遭元季兵燹一无所存,遗基故址莽然荆棘”1。明僧超禅立《恩荣圣......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二 调查研究

    有关宝顶山石窟最早的记载首见于地理类著作中。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宝峰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2。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大足县目下涉宝顶山造像:“《志》云:宝顶寺,唐柳本尊学吴道子笔意......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一 报告内容

    本卷报告所涉龛窟像包括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第1—14号及第9-1号、12-1号,共16个编号。其中,第1—6号龛位于大佛湾南崖中段,第7—10号及第9-1号龛位于大佛湾南崖东段,第11、12号及第12-1号龛位于大佛湾东崖,第13、14号龛窟位于大佛湾北崖......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二 体例规范

    (一)编写体例根据以上分组情况,本卷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宝顶山石窟概述,主要介绍其地理状况、石窟构建、分区与编号、前期保护维修与调查研究,以及本卷报告的内容、体例规范、编写经过等;第二章介绍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第......查看详细>>

标签:宝顶山大佛湾石窟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