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1]

    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2]。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3]。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4]。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5]。...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八年,孝公令国中曰: “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1]。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2]。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3]。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4]。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5]。【注文】[1] 穆公:即秦穆公(?—前621年)。春秋时秦国国君。嬴姓,名任好。秦德公之子。前659年至前621年在位。在位时选拔贤能,任用蹇叔、百里奚、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芮两国。...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1]

    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进[2]。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3]公叔曰: “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4]。”王嘿然[5]。公叔曰: “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

    卫鞅言于秦孝公曰: “夫民不可与虑始,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1]。”甘龙曰: “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2]。”卫鞅曰: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1]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 “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2]。乃下令。【注文】[1] 募:广泛征求。金:古代钱币数量名称。二十两或一斤为一金。[2] 辄(zhé):总是、就。【译文】法令制定后,并未立即公布,公孙鞅担心百姓不...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1]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明日,秦人皆趋令[3]。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4]。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臣光曰: 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1]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十一年,秦败韩师于西山[1]

    【注文】[1] 西山:古山名。在今河南省宜阳境内熊耳山以西的地方。【译文】周显王扁十一年(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的军队。...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十四年,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1]

    【注文】[1] 杜平:古邑名。战国时秦邑,在今陕西省澄城县境内。【译文】周显王扁十四年(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举行会盟。...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

十五年,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1]

    【注文】[1] 元里:地名,在今陕西澄城县南。少梁:古邑名。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本西周梁国,春秋时灭于秦,称少梁邑。后属晋。战国属魏,又入秦。秦惠王时改名夏阳。【译文】周显王扁十五年(前354年),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国的军队。...查看详细 >>

标签:通鉴纪事本末:注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