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藤原惺窝的中国认识

    中世后期日本自我意识的成长和对佛教世界观的反思,必然对盛行于中世以佛教为主的“三教一致说”造成冲击,并导致这种思维范式发生转换。宋学的传入和传播恰恰是促使其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中世末期政治和经济的统一和...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2.林罗山的中国认识

    虽然都由佛转儒,与“仍处室町时代五山禅僧儒佛调和论的延长线”[1]上的藤原惺窝相比,很早就离开建仁寺而很少受到佛教影响的林罗山(1583—1657)不仅继承了其师推进神儒佛分离的工作,还展开了对佛教更为激烈的批判,同时又全面发...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3.中江藤树的中国认识

    中江藤树(1608—1648)是近世日本一个比较特殊的儒者。这不仅在于他作为日本阳明学创立者的身份,还在于他尝试使儒教成为一种宗教的思想和实践。他早年笃信朱子学,由于对官学林氏学的不满和自身的特殊经历,30岁左右逐渐为阳明...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4.明末遗臣与日本儒者的中国认识

    由于中国明清交替,一批中国文人留居日本,他们的学问和人格颇受日本知识界的尊重,从而树立了中国文人的君子形象。其中对日本思想文化影响最大者当属被称为畸儒的朱舜水。朱舜水(1600—1682)于1659年定居长崎(此前曾六次到过日...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1.中华崇拜思想

    在海禁时代,慕华主义仍是儒者最重要的思想。不过,他们对中国热烈崇拜和敬仰的同时,随着对本国文化的自觉,多数儒者也极力主张自我的特殊性乃至相对于中国的某些方面的优越性。围绕华夷思想(儒教的自他认识)的解释,儒者的中...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2.日本型华夷思想

    十六七世纪是东亚世界一个巨大的转变期。在日本,随着主体意识的成长、丰臣秀吉政权对华夷秩序的挑战、空间的均质化、对外的新接触等社会结构条件的变化,不仅传统的三国世界观和东亚朝贡体系开始走向衰落,日本文化也开始...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1.复古思潮与国学的萌芽

    相异是相同的必然结局。儒教传入日本后,它的价值体系便构成了日本人“文化自我”的根基。这导致了日本人“政治的自我”与“文化的自我”的分裂乃至紧张关系。国学实际上就是近世为消除这一紧张关系的最为典型的文学和思...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2.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户田茂睡

    国学起源于对日本的古典、古语的研究。作为城市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学运动,最初只是对中世歌学的革新,代表人物有户田茂睡、下河边长流和契冲。户田茂睡(1629—1706)出身直属德川将军的名门世家,具有作为武士的强烈的“选民意识...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3.国学先驱者的中国认识——契冲

    虽与户田茂睡相处同一时代,又有着类似的出身和境遇,真言宗僧侣出身的契冲(1640—1701)却以一种反幕府的立场强烈排斥中世以来的秘事口传主义,“根据古书而破近来之妄说,始发现歌学本来之面目”[1]。契冲弃佛儒而依日本古典,意...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

1.荷田春满的中国认识

    荷田春满(1668—1736)出生于京都伏见稻荷神社的一个神官家庭,自幼便受到了家传歌学和稻荷神道的熏陶和影响。他不仅继承并发展了契冲在歌学方面的遗产,还转向了对《日本书纪》等古典的研究和注释,大力提倡并提出了独自的复古...查看详细 >>

标签:日本的中国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