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都市的出现与生活方式的改变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抗日战争前,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一个二元社会,一方面是封建主义盘踞的农村,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得到发展的城市,特别是沿海沿江开埠城市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显著。国...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二、社会关系的改变与传统价值的瓦解

    商品经济的冲击造成了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以及农村的破产,从而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关系,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在城市,市场经济取代了传统农村的小农经济和租佃经济,并且形成了契约性的雇佣关系。这种新的社会关系摆脱了宗...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三、欧战与资本主义的危机

    五四启蒙主义思潮遭遇逆转,一个最大的外部原因在于欧战的爆发。在欧战爆发之前,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所讴歌的“今日庄严灿烂之欧洲”成为中国的未来,欧洲的启蒙理性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成为照耀中国的灯塔...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一、反科学主义思潮兴起

    五四启蒙运动举起了科学、民主的大旗,科学树立了绝对权威,它不仅战胜了传统的道德主义,而且也排斥了宗教,进而甚至取代了哲学的地位。胡适曾经对此做出描述:“近三十年来,有一个名词在国内几乎做到了至上尊严的地位:无论懂...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五四运动是从西方引进现代性的运动,因此也是西化的运动。它反思和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国民性,认为中国只能走西方的现代性道路。到20年代时,这一主流思想受到了批判。一些学者在对东西方文明和某些西方哲学理论研究的基...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三、对国家理性的逃避

    五四以后,救亡压倒了启蒙,革命浪潮席卷了中国,国家主义压倒了自由主义。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对国家理性的逃避心态。争取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思潮是新古典主义,在中国就是革命古典主义;而浪漫主义也是对古典主义的反拨,在中国...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第三节 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国外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浪漫主义发生的直接条件。施蛰存在《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翻译文学》[1]的“导言”中说:“从1890年到1919年这一段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继翻译佛经以后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在这一次的翻译高潮中...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第一节 启蒙主义的尾声与浪漫主义的前奏——感伤主义

    欧洲的感伤主义是启蒙主义的尾声,又是浪漫主义的前奏,中国也是如此。五四后期,一方面是社会革命的洪流涌起,而另一方面是启蒙主义开始退潮。由于对启蒙失望,又不赞成社会革命,一些启蒙知识分子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他们在...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一、废名的乡土中国——镜花水月的世界

    废名(1901—1967),原名冯文炳,20年代就学于北京大学英语系,30年代前期教学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中国文章是读外国文章之后再回头来读”[1]的废名笔下虽一派古风盎然,却总与他人见出分别来。刘西渭这样评价废名:“在现存的中国...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

二、乡土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沈从文及其湘西世界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3年为寻找新的生活离开家乡到北京,在困厄中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查看详细 >>

标签:现代文学思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