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释:
罪人当刑,却放他回家去探母。后指仁政或泛言官吏有宽仁之德。
成语出处:
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成语故事**:传说尧在位时期,天下洪水泛滥,尧启用大禹来治水。大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都没有回去。有一次,他治水经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很想进去看望妻子和母亲,但是一想到身上的重任,他犹豫再三还是狠心没有进去,只在外面听了听又赶紧离开了。大禹治水时更爱惜民众的生命财产。有一天,他坐着车子在野外考察,看到一位老人和一个小孩在路边哭泣,大禹感到很奇怪,就下车询问原因。那位老人一五一十地告诉大禹说,此地有一个叫陶的人,是个恶霸,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人们恨透他了。但是,陶的家族势力很大,他们依仗权势,为非作歹,没有人敢惹他。这里的官吏也和他们互相勾结,包庇纵容他们。前几天,我们村里有几个人和陶家的人为了争夺水源发生了冲突,结果被他们打死了。我的儿子去为民申冤告状,也被他们活活地打死了……说到伤心处,老人和小孩都放声痛哭起来。大禹听了这一席话后,非常生气,他马上命令手下的人前去查处。经过调查了解,情况完全属实。大禹决定严厉惩办凶手,为民除害。他不仅在那些恶霸的家门口挂上了他特制的以虎皮、犀牛皮做成的鼓,以示警告,而且他还下令各地官员,对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人要严厉惩处。在大禹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再也听不到哭泣声了。后来,当大禹坐车外出巡视时,只要看到有罪的人被押着走过,他心里就非常难过,不仅下车问他犯了什么罪,还要伤心地流下眼泪来。身边的人看到他这样关心民众疾苦,都深受感动。从那以后,人们也更加敬重他了。如果遇到有罪的人被押送,禹便下车问罪人:为什么要犯罪呢?说着就流下了眼泪。禹用自己的仁慈与博爱赢得了天下百姓的衷心爱戴。
引申意义:
从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引申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强调官员应当具备仁慈与博爱的品质,像大禹一样关心民众的疾苦;另一方面也警示人们,犯罪是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应当尽量避免。
比喻意义: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下车泣罪”,用来形容宽厚的为政之风,也用来称颂君主的仁政或官吏的宽厚。
近义词:
有口皆碑、爱民如子、仁民爱物
反义词:
草菅人命、滥杀无辜、暴虐无道
成语辨析:
在使用时要注意“下车泣罪”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仁爱之心和宽厚之德,而非简单地流泪或同情。它更多的是用来形容一种政治风尚或个人的品德修养。
文化内涵与智慧:
1. 仁爱之心:大禹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和治水英雄,他不仅关心国家的兴亡和民众的生活,更具备一颗仁爱之心。他看到罪犯被押送时会流下眼泪,这种同情和怜悯体现了他的人性光辉。
2. 宽厚之德:在成语故事中,大禹没有因为罪犯的过错而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惩罚或歧视,而是用宽容和仁爱来感化他们。这种宽厚之德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品德修养,也为后世的统治者树立了一个楷模。
3. 警示意义:虽然“下车泣罪”强调的是为政者的仁爱之心和宽厚之德,但它也间接地警示人们要遵守法律、尊重道德、珍惜生命。犯罪是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也会给家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
4. 智慧启示:大禹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形象,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国家和民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仁爱之心和宽厚之德不仅赢得了民众的爱戴和尊敬,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他关心民众、重视民生的执政理念以及他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品质。
成语故事:
大禹是我国上古时代夏后氏的部落领袖。在舜作部落联盟领袖的时候,他曾奉舜的命令治理洪水十三年。在治水的过程中,他领导民众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生产,三过家门而不入,深受人民的爱戴。
舜看到禹治水有功,把他挑选为自己的继承人。舜死后,大禹便担任了部落联盟领袖。
有一次,大禹乘车出外巡视,看到一个犯罪的人被另外几个人押着往前走。大禹吩咐把车停下来,问:“这是怎么回事?”
“他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我们抓住了。我们送他到官府去治罪!”其中有一人回答说。
大禹听了,便下了车,来到偷儿身旁,问:“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
偷儿怕大禹要严办他,吓得连头也不敢抬起来,低着头不吭声。大禹见了,并不动怒,一面对偷儿进行规劝,一面流下泪来。一个随大禹出巡的官员见了,很不理解地问道:“这个人偷了东西,理该受到惩罚。大王竟为他流下了眼泪,这是为什么呢?”
大禹回答说:“我不是为这个偷儿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以前,尧和舜做首领时,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而现在我做了首领,老百姓却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这种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我感到十分痛心!”
那个偷儿听大禹这样说,感动万分,不由嚎啕大哭起来。接着,大禹又命侍从取出一块龟板,写了“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便下令把那偷儿放了。
后来,“下车泣罪”这一成语,用来表示为政宽仁,感于自己政教之责而哀怜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