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韩非子·说林上》中“伐孤竹”的寓言
2018-10

《韩非子》中收录了多则寓言故事,集中于《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篇章中。在以说理议论见长的诸子散文中,寓言是比较具有文学意味的,以篇幅简短的故事讲述道理,阐述观点,寓言采用形象化的表达方式,将论者所要言说的道理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得到具体的展现,相较于直接的说理,使人印象更为深刻。其中《说林上》中有关“老马识途”的寓言,与“齐伐孤竹”的历史事件有关: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齐伐孤竹发生在公元前7世纪,当时燕国北部的山戎和东胡势力较为强大,山戎的势力范围在与燕毗邻的西喇木伦河以至大凌河一带,山戎各部“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长,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莫能相一”。以游牧经济为主的山戎将掠夺作为生活资料的重要补充来源,因此时时南下,有时山戎游骑深入南方,到达山东地界,如公元前8世纪左右,“山戎越燕而伐齐,齐厘公与战于齐郊”(《史记·匈奴列传》),山戎的入侵构成了对北方各国的巨大威胁。[1]威胁燕国北部、东部安全的还有秽貊、屠何和孤竹、令支等封国或部落,其中孤竹和令支长期以来都是“山戎之与”(《国语·齐语》韦昭注),与山戎的侵扰行为互为呼应。公元前664年,燕国受到山戎的侵扰,向齐国求援,齐桓公“遂伐山戎,置于孤竹而返”(《管子·封禅》),四年后,齐桓公再度出兵,“北伐山戎,刜令支,斩孤竹”(《国语·齐语》),寓言“老马识途”所描述的即齐桓公的这次军事行动。
战国时期的寓言故事多依附于哲学思想而存在,收录寓言最多的《庄子》《墨子》和《韩非子》都是以此服务于其观念的阐述。寓言“老马识途”引述的故事其真实性不可考,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即齐桓公伐孤竹,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管仲、隰朋、齐桓公等都是有根据的。在寓言中引用史事是常见的做法,增强了寓言说理的可信度,也符合寓言以小喻大,见微知著的语言表达。这与中国特有的史传文学传统有关,以魏晋志怪小说、唐传奇等虚构文学创作为例,所言多虚妄怪诞,却常托名于实有之人事,以确凿可查的人名、时间、地点等消解故事的虚构性,甚至借鉴史籍的写作方式,形成虚实相间、真幻交融的艺术效果。
寓言所引述的历史故事大多比较简单,没有过多的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偏于议论和说理,但较之一般性的说理又更为形象生动。恰当地使用寓言,穿插于议论和对话中,能够极大提升谈话和说理的趣味性,引起听者的兴趣。因此在以论辩见长的《孟子》《庄子》等散文中较多地引述寓言,赋予其行文以更为丰富的内容层次。而由于寓言较为强调故事性,通常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脱离说理散文作为独立的篇章存在,记载“老马识途”寓言的《说林》就是现存最早的寓言集之一。


更多同类【东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