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南朝四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
1997-04

2 南朝四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图片(共2张) :
2 南朝四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
二十四史中,有10部书都是记述南北朝史事的,它们是《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南史》、《北史》。这“八书”、“二史”之间有着彼此关联而且错综互补的密切关系。
《宋书》,南朝梁沈约撰。有本纪10卷,志30卷,列传60卷,共100卷。上起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下到南朝宋顺帝昇明三年(公元479年),记载了刘宋王朝的历史。
沈约历仕南朝宋、齐、梁三朝,官至梁尚书令,习惯上称梁人。以文学名世。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春,沈约奉命撰《宋书》,他以何承天、徐爰〔yuan援〕等人陆续修撰的国史底稿为基础,略事修订,删去属于晋代的13人传记,续撰永光(公元465年)以后10余年的史事,第二年二月即将纪传部分撰成奏上。因为大部分是利用徐爰等人的旧稿,自撰不多,所以成书如此之快。志的部分是以后续撰的,何时完工,史无明文。但从它避齐明帝萧鸾和梁武帝萧衍以及衍父萧顺之的讳来分析,大约可以推定,是从齐末到梁天监初陆续完成的。
《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比较多,保存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在列传中首创带叙法,即在记叙传主重要事迹的过程中,将史事涉及的次等人物的生平履历附带插叙一段。这种写法如实反映了历史人物之间的宾主关系,可谓纲举目张,经济得体。如《刘道规传》带叙刘遵,《王义真传》带叙段宏,《谢灵运传》带叙荀雍等。偶尔带叙过多,也有喧宾夺主之失。另外有些列传记叙过于繁杂,传主之外,上溯父祖,下记子孙,旁及兄弟姻亲,烦琐枝蔓,虚词溢美,内容空洞。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地主当权,社会风气崇尚门第,重视家族谱系之学的现实。而沈约自创名目的《恩幸传》,集中记载出身寒门素族而得到皇帝宠信的官僚。撰者有意贬抑他们,往往把他们写成巴结讨好皇上而希图升迁的小人,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门阀世族的偏见。《索虏传》记叙北魏历史,既以丑名相呼,又所记多传闻失实,殊非史家之客观态度,唯其中包含北人所撰北朝史书中所没有的材料,尚值得注意。
《宋书》的志,卷数不及纪传的一半,篇幅分量却几乎与纪传相等,不但记述了刘宋一代的典章制度,还上溯三代,尤详于魏晋,明于典章制度的源流始末,足补前史之遗缺。其中《律历志》、《天文志》,精确详明,全文录入杨伟《景初历》、何承天《元嘉历》、祖冲之《大明历》,可以反映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十分珍贵。《乐志》详述乐器,记载乐章,不但保存了自汉至刘宋的庙堂乐舞和民间歌舞的丰富资料,也给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瑰丽的诗篇,前后200年间有关音乐的朝章国故,土俗民情,无不兼举并包,给后世的史书以良好的影响。晋宋之间,州郡改易侨置,户口消长变迁,情况十分复杂。《州郡志》予以考覆详载,是研究我国南方地理沿革、人口变动的重要资料。因沈约当年依据的郡国地记今天已百不存一,《州郡志》的资料价值自然弥足珍贵。《百官志》详于东汉魏晋。宋承晋制,变动不多,所以单记刘宋官制者不多。此志记述颇为简要明晰。唐修《晋书》,其志多抄撮《宋书》而不能出其范围,《宋书》诸志的重要于此可见。《宋书》无《食货志》与《艺文志》,于反映经济发展与学术文化方面形成空白,是一大缺憾,而《符瑞志》、《五行志》又大肆宣扬符命,号称灵异,欺世惑民,影响很坏。
《宋书》流传至北宋时已略有残缺,后人取李延寿《南史》等书加以配补,仍保持原书卷目不变。今有中华书局点校本可读。
《南齐书》(图10),南朝梁萧子显撰。初名《齐书》或《齐史》,北宋时始加“南”字,以与李百药所撰《北齐书》相区别。全书60卷,包括本纪八卷,志11卷,列传40卷,序录一卷,今序录已佚,实存59卷。上起齐高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下到齐和帝中兴二年(公元502年),记载了南齐24年的历史。


图10 《南齐书》,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本


萧子显是齐高帝萧道成之孙,豫章王萧嶷之第八子。齐亡梁兴,依然保持其贵族世家地位,仕梁,官至吏部尚书、吴兴太守。兄弟几人在梁朝都以文才著称。萧子显奏请自撰齐史。以前朝帝王子孙而修前朝史书,正史中只此一家。以子孙为其父祖作纪传,又自称“史臣曰”,在史书中也绝无仅有。正由于此,《南齐书》于皇室争权夺利倾轧杀戮之事,或隐讳文饰,或暴露夸张,概出于私家恩怨褒贬,未可尽信。

图11 姚思廉像


他依据齐朝史官的国史旧稿,参考前人旧著,以纪传体形式撰成南齐一代完整的史书。其类传名目大致本于《宋书》而略有改易,如良吏改为良政,隐逸改为高逸,恩幸改为幸臣,索虏改为魏虏。他自创《文学传》,为《宋书》所无,共记10人,著名科学家祖冲之即在其中,但言其历算较详,没有谈到他的文学成就。在列传中,作者兼用班固类叙法与沈约带叙法,故能传目不多而人物详备,避免了不分轻重大小人各一传的烦琐失次。《南齐书》诸志较为可取,其《百官志》十分简明。读南北朝史者常苦于官职纷乱,先读《南齐书·百官志》则可以得其概略。《州郡志》详记地理建置沿革,而且每州之下皆简述其风土人情,史料价值颇高。由于古代有关南齐史的著作多已失传,《南齐书》已成为研究这一段古史不可缺少的史籍。
《梁书》、《陈书》,唐姚思廉撰(图11)。《梁书》56卷,包括本纪六卷,列传50卷,无表、志。上起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下到敬帝太平二年(公元557年),记载了梁朝56年的历史。《陈书》36卷,包括本纪六卷,列传30卷,无表、志。上起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年),下到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记载了陈朝33年的历史。二十四史中,唯有此书卷帙最少。
二书虽成于姚思廉之手,作者也仅题姚思廉一人之名,实际则为姚察、姚思廉父子相续的撰述。姚察为梁、陈、隋三朝的著名历史学者。隋文帝曾称赞“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早在陈朝初年,姚察就曾编撰梁史。入隋后,又奉诏撰梁陈二史,未成而卒。临终前,“仍以体例诫约子思廉,博访撰续”。姚思廉历官陈、隋、唐三朝,唐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来做到散骑常侍。在隋大业初他就开始续补。隋亡后,唐太宗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命姚思廉与魏征同撰梁陈二史,成书大约在贞观十年(公元636年)以前。魏征只是担任总监修官,他在二书本纪末尾及《陈书·后妃传》后撰有总论。实际的编撰修订工作都是姚思廉执笔的。今《梁书》卷末总论题“陈吏部尚书姚察曰”者有26篇,《陈书》题此名号者有两篇,这些篇显然是直接采用了姚察旧稿,其余则为姚思廉的续撰。
梁、陈二代为姚氏父子所亲历者约居其半,其依据的史料也多出于当世史官之手,书中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原始资料。文字简洁,叙事扼要,是其胜于同时各史的地方。宋代司马光著《资治通鉴》曾多采其文。二书比较而言,《梁书》内容更为充实,文字也更生动清爽。如在佛教盛行的梁武帝时代,范缜力排众议,独持神灭之说,《梁书》为之立传,客观记叙其事,详录《神灭论》全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如坚持不仕并编撰《七录》的处士阮孝绪,文学家兼史学家的沈约,著有《诗品》的钟嵘,著有《文心雕龙》的刘勰〔xie协〕等,《梁书》均为之立传,详细介绍其事迹。其《文学传》达两卷25人之多,反映了梁代文学的兴盛繁荣。另外,六朝文风崇尚骈偶浮艳,唐初仍沿袭不改,姚氏父子却用古朴简明的散文写史,可以说开后世古文运动的先河,也是引人注意的。
由于时代切近,撰史者顾忌多端,《梁书》和《陈书》都有许多为统治者、亲故者隐讳回护或者夸饰溢美的文字,尤其《陈书》,其文饰隐恶甚至到了密不透风的程度。对陈氏子孙,无论贤愚,人人有传,使《陈书》几乎变成了族谱。又因无实绩可纪,只有多收诏策疏表,以充篇幅,结果臃肿空虚,令人生厌。二书纪传叙事有一老套,一讲历官次序,二叙重要史实,三载饰终之典,不论何人,多以颂扬结尾。这样千篇一律的形式,必然有美则书,有恶则隐,最后导致是非不明,实为良史所不取。二书均为唐初官修的史书,以魏征为总监修。魏征为二书所撰的总论虽然篇数不多,但他以政治家的眼光评论历史,其识见远胜于姚氏父子。



更多同类【中国文化史知识】......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