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离骚》
1996-12

这是一篇带有自述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就是“离忧”,抒发因离开国君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实现强国救民抱负的幽愤之情。也有人把“离骚”解释作“牢骚”,也讲得通。
《离骚》全诗长达370多句,2400多字。下面分三大段概要地介绍一下它的内容。第一段一开始,就叙述了作者的家世、出生时的情况以及自己的抱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 贞于孟陬〔zou邹〕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qian牵]阰[pi皮]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qiji齐济]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他认为自己是古帝高阳(又称颛顼)的后裔,血统是高贵的。父亲名叫伯庸。其父根据他生于寅月寅日的情况,为他起了美好的名字(“正则”含“平”义,“灵均”含“原”义)。他认为自己的资质是良善的,又有杰出的才能,于是用许多美好的草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等)象征自己修身洁行的品格。他深切地关心着“美人”(象征国君),希望他弃邪归正,治理好国家,屈原自己愿意作为先锋来引路。接下去,屈原揭露楚国贵族集团已极端腐败,把国家政治引向邪路。国君不仅不理解屈原,反而听信谗言疏远了他。屈原表示决不与那些奸佞之徒同流合污,而要保持高尚的节操,即便长期失意也无所谓。他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即是说,为忠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就是遭受困厄而死去,也决无怨悔。
在第二大段(从“女媭〔xu须〕之婵媛兮”开始)里,屈原为开释抑闷的心怀,开始精神漫游。先是到九嶷山向古代的帝舜剖白心迹,历数历史上昏君败国的教训和圣君治国的经验,而楚国的现实使他极度失望,只有欷歔叹息和掩涕哭泣。他在幻想中又驾着长风到了天上去晋见天帝,但被拒之门外;接着又分别去追求一些古代著名的美女,均告失败(象征寻求理解和安慰,终于没找到)。
第三大段(从“索藑〔qiong穷〕茅以筳篿〔zhuan专〕兮”开始)里,屈原继续抒发惆怅迷茫的苦闷心情,接着又开始精神旅行。在幻想中,他坐着驾着飞龙的、用美玉和象牙做的车,向西天进发,经过许多神话中的地域,如天河、西极、流沙、赤水、不周山,以西海为目的地。声势浩大的旅行,使他得到无比快慰。然而就在他心神畅快的时候,高扬的情绪又顿时冷落下来:
  陟〔zhi至〕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在初升的太阳的光辉中,诗人突然俯视到多灾多难的祖国,仆人悲哀起来,马(飞龙)也留恋地回顾不再前进。最后诗人发出这样悲愤的慨叹: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 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楚国既然没有人能够理解我,怀恋故国又有什么意义?自己既然无力挽回楚国的政局,那就只好效法殷代的先贤彭咸以死殉国,以死明志。《离骚》就以这样沉痛的誓言结束。
《离骚》是诞生于两千多年前的伟大抒情诗。诗人叙述了自己信而见疑、忠而见弃的遭遇,抨击了楚国统治集团的无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幽愤,表现了坚贞不屈、九死不悔的爱国精神。在这篇境界宏阔、气势奔放的诗篇中,诗人运用浪漫的手法,驰骋其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上天入地,把现实世界、神话世界和理想世界融合起来,描绘出一个色彩斑斓、迷离惝恍[tanghuang倘谎]的诗的世界;塑造出一个志行高洁、顽强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离骚》两千多年来教育、感奋了无数读者,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操,屈原也成为爱国者的榜样。
《离骚》之外,屈原的重要作品是《九章》和《九歌》。《九章》是九首各自独立的诗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中《橘颂》是他早年的作品,通过歌颂橘树风格,赞美人的高贵品格,可视为诗人勉励自己的作品;其余都作于诗人流放期间,内容全为忧国伤时的抒情,比《离骚》更为凄苦和沉痛。《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改作的一组诗歌,依次是:《东皇太一》(祭天神)、《云中君》(祭云神)、《湘君》(祭湘水神)、《湘夫人》(祭湘水女神)、《大司命》(祭主管人类寿命之神)、《少司命》(祭主管儿童命运之神)、《东君》(祭太阳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烈士)、《礼魂》(祭祀完毕的送神曲)。《九歌》写得哀婉缠绵,语言优美,文学价值很高。尤其是《国殇》,描写了万马千军厮杀的场面,形象生动,悲惨壮烈,动人心魄,是屈原爱国精神的表现。



更多同类【中国文化史知识】......
百科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