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粪、苫粪
是保证所积肥料质量的方法之一。民间对圈肥、人粪尿肥不仅讲究沤制方法,而且重视沤制质量。沤制的肥料,上地前要几经翻倒,俗称“倒粪”。通过倒粪,使所积农家肥不夹生,不留石头、土块。对于提早送入田中的农家肥,...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施主肥
民间施肥,俗称“上粪”。上粪不仅讲究肥料的种类,更讲究施肥的时间,如小麦施肥的最好时间是“年后不如年里,年里不如掩底”。每年在收秋后种麦前要施一次底肥,称“大施”,亦称“施主肥”或“掩肥”。“大施”还要...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掩青
旧时,因肥料短缺,各地则采用“掩青”、“压青”的办法以施底肥。所谓“掩青”,就是在麦茬地内种以绿豆、芝麻等,待其结籽后,用犁直接翻入土中为肥。...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打秧草
信阳市新县一带多利用山区树丛杂草旺盛的条件,于水田犁耙后,采集杂草树叶运至田中撒开,用脚踩入田泥中,使其沤烂肥田,此举农民称作“打秧草”。...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砍明茬
豫西山区,春播前多将地中未经彻底挖掉的玉米茬和杂草铲除晾晒后,集堆燃烧,将灰遍撒地中,以作“底肥”,俗称“砍明茬”,以为种子发芽和成长提供适时的养分。...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追肥
在农作物生长的过程中,随着中耕除草等活动,还要进行追肥。追肥的方法有“穴施”、“沟施”、“明施”和“浇施”等。穴施、沟施用锄刨坑或挖沟,将肥料撒入沟穴中。“明施”是直接将粪肥撒入田中。一般贵重肥料,如化...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送粪
向田中运肥,称“送粪”。旧时多是车拉、肩挑、牲口驮并用。平原地区交通方便,多用牲口车或架子车拉。拉粪车多立以苫子,将粪直接装入车上苫子中,运入田地以堆分放。山地、丘陵不便用车的地方,多用粪筐装粪,或一人...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水囤浇地
豫西丘陵地上使用的灌溉方法。水囤是人工所挖的蓄水旱井,当地人称“囤子”,其形似陶瓮,一般一两丈深,直径有七八尺,多处在地边、崖头,以蓄积雨水、雪水,待天气干旱时用来浇地。...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塘堰灌溉
塘堰灌溉多见于豫南水田。塘堰是水田常用蓄水灌溉设施,大多为人工挖制。一个塘堰之水多由数家、十数家使用。干旱时,使用塘堰灌田必须要遵守共同立下的用水规矩,如水稻打苞时期,遇上干旱水缺,就要先让已经含苞孕穗...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钩担提水
旧时,一些较浅的井、塘、沟、渠,因缺少汲水设备,人们多使用“钩担”挂上水桶,直接从井塘中提水,然后挑往田间。...查看详细>>
标签:河南民俗百科知识
- 交通
- 体育
- 兵制
- 兵器
- 农业
- 化学
- 医药
- 史籍
- 商业
- 地理
- 天文
- 学校
- 官制
- 家教
- 小说
- 建筑
- 戏曲
- 战役
- 数学
- 服饰
- 杂技
- 棋艺
- 武术
- 水利
- 法制
- 灯具
- 物理
- 礼俗
- 礼俗
- 神话
- 科学
- 科技
- 绘画
- 考试
- 舞蹈
- 航海
- 赋税
- 都城
- 陶瓷
- 音乐
- 饮食
- 邮传
- 名字
- 周易
- 园林
- 墨子
- 孔子
- 词典
- 对联
- 寺庙
- 家谱
- 扇面
- 敦煌
- 敦煌
- 文史
- 文房
- 旅游
- 家具
- 牡丹
- 石刻
- 类书
- 纺织
- 翡翠
- 老子
- 茶具
- 藏书
- 诗词
- 造纸
- 道教
- 考古
- 长城
- 青铜
- 彩陶
- 云南
- 北京
- 台湾
- 吉林
- 名山
- 四川
- 地方
- 城市
- 壮族
- 天津
- 宁夏
- 安徽
- 客家
- 山东
- 山西
- 市县
- 广东
- 广西
- 新疆
- 昆明
- 剪纸
- 江苏
- 江西
- 河北
- 河南
- 浙江
- 海南
- 湖北
- 湖南
- 澳门
- 甘肃
- 福建
- 西部
- 陕西
- 西藏
- 贵州
- 辽宁
- 重庆
- 青海
- 黄河
- 上海
- 地名
- 上海
- 名食
- 云南
- 养猪
- 养蜂
- 农药
- 北京
- 吉林
- 四川
- 土壤
- 塑料
- 天津
- 宁夏
- 安徽
- 山东
- 广东
- 广西
- 新疆
- 昆虫
- 林业
- 水产
- 水利
- 江苏
- 江西
- 河北
- 河南
- 浙江
- 湖南
- 甘肃
- 生物
- 畜牧
- 白酒
- 福建
- 茶业
- 蔬菜
- 蚕业
- 园艺
- 贵州
- 辽宁
- 陕西
- 青海
- 面点
- 食品
- 肺病
- 航空
- 秘方
- 养生
- 药房
- 战伤
- 整形
- 美学
- 兰花
- 竹藤
- 电力
- 冶金
- 煤炭
- 体育
- 老年
- 女性
- 法学
- 道藏
- 哲学
- 证券
- 金融
- 会计
- 财务
- 象棋
- 武术
- 疆域
- 行政
- 货币
- 变法
- 书籍
- 书院
- 交通
- 矿冶
- 电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