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裴氏肿瘤学 > 列表
裴氏肿瘤学 共有 116 个词条内容

一、阴阳

    阴阳为八纲之首,一切疾病的性质总括起来可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任凭临床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归纳起来不外阴盛阳衰、阳盛阴衰两端。辨证时首先分别阴阳,然后再进一步区分表里、寒热、虚实,这样才能层次分明,辨证准...[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二、表里

    表里是鉴别疾病部位深浅的二纲,一般而言,病在表者,病势浅而轻,治疗较易;病在里者,病势深而重,治疗较难。由表入里,说明病情发展、加重;由里出表,说明病情减轻、向愈。前者为“逆”,后者为“顺”。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半表半里...[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三、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二纲。寒证通常由寒邪引起,或由于脏腑、经络、肌肉、气血之不足而生;热证通常由热邪引起,或由于脏腑、经络、肌肉、气血之有余而生。中医对寒热之辨证多由口渴与否,二便如何,四肢之温凉、脉象、舌象等...[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四、虚实

    正气不足为虚,邪气淫内为实,虚实的基本含义是邪正盛衰的关系。体质有强弱之分,病邪有盛衰之别,用药有补泻之异,辨别虚实的目的是为了确定正确的治疗法则。攻乎?补乎?全在于虚实之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如果虚实有误...[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一、脾胃辨证

    (一)脾胃气虚颜面萎黄,食欲不振,体困无力,少气懒言是此证的基本症群,如伴浮肿、腹胀、便溏之一者,称脾不运化;伴咳血、吐血、便血、衄血等出血症状之一者,称脾不统血;伴眼睑下垂、子宫脱垂、胃下垂、游走脾等内脏下垂之一者...[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二、心病辨证

    (一)心气虚、心阳虚、亡阳心悸气短、脉细而结代是心气虚基本证群,如伴形寒肢冷、自汗,则为心阳虚。心阳虚进一步发展,出现颜面苍白、冷汗、肢凉、脉细欲绝者为亡阳。心气虚、心阳虚、亡阳三证,是逐步加深的三个病理阶段。...[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三、肝病辨证

    (一)肝气郁结口苦,咽干,急躁易怒,胸胁苦满,脉弦是此证基本证群。如伴脘腹胀满、厌食泛恶则为肝胃不和;如伴咽中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则为肝气上逆(梅核气)。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肝胃不和宜疏...[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四、肺病辨证

    (一)肺寒咳嗽证见头痛,发热恶寒,咳喘痰多,痰涎清稀,脉浮紧,治宜解表散寒,止咳祛痰,方用麻黄汤(《伤寒论》),此证是风寒表证兼咳嗽。(二)肺热咳嗽证见头痛、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渴、多饮、烦躁、咳喘、舌红,脉数,治宜清热、...[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五、肾病辨证

    头晕耳鸣,腰酸腿困,尺脉弱是肾虚证候群。如伴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者为肾阴虚;如伴形寒怯冷、自汗者为肾阳虚。肾阴虚治宜滋阴补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肾阳虚则可分成下列四个类型,分别论治:(一)肾不藏精...[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

一、六经辨证

    将外感热病顺其传变途径分成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个阶段,方剂均出自《伤寒论》。(一)太阳证头痛,发热恶寒,脉浮,为太阳证之基本症候群。如伴无汗、脉紧者为伤寒(狭义伤寒),代表方剂麻黄汤;如伴有汗、脉缓...[继续阅读]

裴氏肿瘤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