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 列表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共有 270 个词条内容

一、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对细胞因子产量的调节作用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对细胞因子产量的调节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即转录水平的调节和翻译水平的调节。在转录水平上,基因上游区内,特别是启动子或增强子内DNA序列的不同,即使是一个核苷酸的突变、插入或丢失,就可能显著地改变转录...[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二、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关于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器官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研究得最多的是TNF-α和IL-10(Kobayashi,1999;Mahoney,1996;Pelletier,2000;田野,2002)。IL-10的基因多态性与自身免疫病、炎性反应、移植后排斥反应相关。对于移植来说,拥有低水平的IL-10基...[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三、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许多生长因子和慢性排斥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它作为一种促胶原形成细胞因子和移植物的纤维化及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不管TGF-β1是来自供者或受者,已发现高表达基因型者与肺纤维化(Awad,1998)、...[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四、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和免疫抑制药的选择

    1998年,Awad实验证明CsA能刺激TGF-β1的产生,故有些患者慢性排斥反应与CsA治疗有关,而且TGF-β1的产生量与CsA剂量有关,CsA谷值与TGF-β1产生量呈剂量对应关系。在早期CsA的免疫抑制作用很可能通过TGF-β1间接起效,远期CsA的慢性肾毒性与Cs...[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五、供者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移植的关系

    因为移植物局部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对移植物的命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供者的基因多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局部的细胞因子微环境。如果移植物是来自一个高TGF-β1产量基因型的供体,对受者是TNF-α和TGF-β1基因型高表达者而言,则急...[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六、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关系

    2003年,Alamartine研究证实TGF-β1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术后肿瘤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上皮性肿瘤,高产量基因者较易发生肿瘤,而且与术后牙龈增生也有关。发现在老年肾移植受者尤其是TNF-α高产量基因型者应注意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Sa...[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治疗干预

    细胞因子在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治疗上具有价值,它可通过诱导移植耐受或防止移植排斥反应,来调节对移植的免疫反应并限制缺血与再灌注损伤效应。根据Th1与Th2细胞因子免疫偏离学说,Th1型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FN-γ、IL-2)有促进移植物...[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晓雪,昌盛.Th细胞因子在移植免疫中的研究新进展.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2,25(6):307~311.2.谷欣权,曹霞,傅耀文,等.肾移植术后细胞因子肾移植术后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动态监测.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22(2):171~173.3.孙立江,陈勇,薛...[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一、移植肾穿刺活检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移植肾穿刺活检适应证(1)常规活检: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的患者,移植后于第4、12周常规行移植肾活检,以便及早发现各种并发症。(2)急症肾活检:临床上出现移植后无尿、少尿,急性肾功能减退者。(3)移植慢性后肾功能减退,血肌...[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

二、经皮移植肾穿刺的方法

    移植肾脏置于左右髂窝内,大部分患者移植肾离表皮距离较近,腹部触诊极易摸到,移植肾的位置固定,不随呼吸移动,B超探头及穿刺针的稳定性好,移植肾包膜很快与周围组织粘连成一片,活检后渗出容易局限,所有这些特点决定了移植肾...[继续阅读]

肾移植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