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病理生理学 > 列表
病理生理学 共有 692 个词条内容

发热

    发热大多数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从而把体温调节到高于正常的病理过程。人体的中心体温虽较恒定,但个体之间有差异,难以确定每一个体都适合的正常值。在事先不了解个体体温正常值的情况下...[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致热原

    传统上把外来或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物质,统称致热原。以往以为致病微生物都是致热原,但多年来作深入分析,证明除细菌内毒素和个别外毒素(如某些链球菌的外毒素)之外,许多细菌并不含致热物质。革兰阴性细菌的菌壁含细菌内毒素...[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感染

    感染是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体内生长、繁殖,致机体的正常功能、代谢、组织结构受到破坏,引起组织损伤性病变的病理反应。机体受到病原体侵袭后,能动员各种防御功能以消除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以恢复机体的相对稳定性。病...[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炎症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致炎刺激物的局部反应,表现为血管反应、渗出、变质和增生,是许多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上看,炎症是对抗损伤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在损伤因子尤其细菌入侵的部位,含有抗体、补体及其他杀菌物...[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微循环障碍

    微循环障碍是发生在微循环水平的血管和血流的形态异常和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可导致组织血液灌流明显减少,从而引起一系列缺血和缺氧性病变,严重时可造成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微循环障碍常发生于创伤、炎症、水肿、休克、...[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休克

    休克是Shock的音译,原意为“打击”、“震荡”,最初用来表示人体受伤后的一种危急状态,以后认识到休克是一种急性循环功能不全。60年代以来,随着对微循环功能和结构的研究,提出了休克发病机制的微循环学说。目前大多数人认为...[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内出血或外出血)、失水(如呕吐、腹泻、肠梗阻、胃肠道瘘管等)、失血浆(如大面积烧伤、腹膜炎、创伤及炎症等)等原因,致血容量突然降低而引起的休克。此时血压低,心输出量减少,中心静脉压降低...[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是心泵功能衰竭而导致的休克。最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亦见于心脏创伤、心室壁破裂伴有心包填塞及肺动脉栓塞等情况。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有10~20%发生休克,大多发生于梗死面积达40%以上的病人,休克常出现在梗死...[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感染性休克

    感染性休克是指细菌、霉菌、病毒以及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休克。其中以革兰阴性细菌为最常见,占感染性休克病因的70~80%。在革兰阴性细菌中又以肠道杆菌、绿脓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等最为常见。侵入部位以泌尿-生殖系...[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

创伤性休克

    创伤性休克是指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后发生的休克。多见于战伤、交通事故及外科手术等情况。其发生机制与剧烈疼痛、血浆渗出或全血丧失、组织破坏后分解产物释放等有关。创伤后剧烈疼痛可致神经源性休克(参见“神经源性休克...[继续阅读]

病理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