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名方 > 列表
中医名方 共有 80 个词条内容

(二) 小建中汤

    本方为汉代张仲景所拟,见于《伤寒论》,是针对劳伤内损,中焦虚寒,肝乘脾之虚劳里急,腹中时痛之证而设。由桂枝9g、白芍15g、炙甘草9g、生姜12g、大枣14枚、饴糖30g组成。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的作用。主要用于寒热错杂,阴阳两虚而...[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三)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首见于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针对阳气不足,又血虚感寒,寒邪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四肢失于温养之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之证而组方。由当归9g、白芍9g、桂枝9g、细辛3g、甘草6g、大枣15g、木通6g组成。有温经散寒,养血...[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四)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黄芪9g、白芍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组成。有温经益气、活血、通痹之功效。主治肌肉麻木不仁之血痹证。临床以四肢麻木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涩而紧为应用要点。【临...[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一)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来源于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立方意旨是针对寒邪在少阳,兼见邪入阳明化热成实,或少阳、阳明合病而设。因病在少阳,本应禁下,但兼有阳明腑实,必须表里兼顾,用和解少阳、内泄热结之法,使少阳、阳明之邪得以...[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二)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出自刘河间之《宣明论方》,又名防风丸,是一首表里双解的名方。主要以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俱实,风热壅盛的实热证为立方依据。由防风15g、荆芥15g、薄荷15g、麻黄15g、川芎15g、当归15g、炒白术15g、栀子15g、连翘15...[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一) 四君子汤

    本方首载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补气之祖方。后世许多补气健脾之剂,大都由此衍化而来。由人参10g(党参)、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组成。有补气健脾作用。主治脾胃气虚证。因四味药味甘性平,健脾胃补气而得名。临床应...[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二)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一首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的名方。由人参1kg、茯苓1kg、白扁豆750g、薏苡仁500g、山药1kg、莲子500g、砂仁500g、桔梗500g、甘草1kg、白术1kg组成。有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之功能。主用于脾...[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三)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创立的著名方剂之一,是根据“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甘温除热”的理论制定的。由黄芪15g、人参10g、白术12g、炙甘草6g、当归9g、陈皮9g、柴胡3g、升麻3g组成。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能。主治脾胃气...[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四) 生脉散

    生脉散最早见于金元时期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气充脉复,故名生脉”。由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组成。有补气养阴生脉作用。历代用以治疗热伤元气,阴津大伤,汗多体倦,气短,口渴,脉细无力或肺虚喘咳等。本方应用广泛...[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

(五) 四物汤

    四物汤首见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补血的代表方,又是调经的要方。其脱胎于《金匮要略》的胶艾汤。根据肝肾同源,精血同源,精可转化为血之理,而立方。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各等量而组成。有补血调经之功能。主治...[继续阅读]

中医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