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外科理治 > 列表
中医外科理治 共有 672 个词条内容

正气的盛衰取决于脏腑的强弱

    正气这种作用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脏腑功能的强弱。五脏 (心、肝、脾、肺、肾)、六腑 (胃、大小肠、膀胱、胆、女子胞) 等在人们的生命活动中除各具独特的生理活动和作用外,它们之间并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气、血、精、津液是脏腑功能的物质基础

    人的生命活动主要依赖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来维持,而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又是以气、血、精、津液作为物质基础的。这些维持人生命活动的物质,是通过经络输送于全身。脏腑的生理活动要消耗物质,而物质的化生又是经过各脏腑的...[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伤于肌表诸邪

    (一) 六淫外感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下面就六淫的致病特点等叙述如下。1.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 与季节关系密切: 一年四季气候不同,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季节与六淫致病关系密切,例如,春季风为主气,有升发、...[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伤于脏腑诸邪

    (一) 七情内伤脏腑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在通常情况下是人体精神活动对客观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生理活动反映,故称七情。七情内伤,则是由于客观外界事物长期持续地对精神产生刺激,或人突然遭受强烈的、超越人...[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第一节 局部经络阻塞是外科疾病的起始

    经络,遍布全身,无处不有,内源于脏腑,外达于肌表。经络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调节人体脏腑组织等的作用。《灵枢》 曰: “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 “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但在...[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气血的病理变化

    (一) 气滞、气聚、气逆血脉之运行、脏腑之升降等均赖于气。气喜通顺畅达,最忌滞塞不通。故外科诸病均与气行失常有关,临证常见的有如下几种。1.气滞 多见于功能性病变,如肝胆气滞、脾胃气滞等。临证常见的各种游走性、走窜...[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气血凝滞及转化

    气血在外科的病理是局部的气血凝滞。由于正邪盛衰及气血凝滞的程度等不同,人体不同部位可罹患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病变。如果气血凝滞于皮肤,则发生丘疹、疮、疥、癣; 气血凝滞于肌肉,则发生痈肿; 气血凝滞于筋骨,则发生无...[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气血的盛衰与外科疾病的关系

    气血充足、健运人则不病,反之则病。而外科疾病的起发、溃破、生肌收口等无不与气血有着密切关系。如气虚者难于起发、溃破,血少者难以生肌收口,病程长、预后差; 气血充足则易于起发、溃破、生肌收口,病程短,预后好。《外科...[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有诸内必行诸外

    外科病发于体表皮、脉、肉、筋、骨的某一局部,比发于胸、腹腔内在脏腑者更显而易见。但疡发于外确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外科启玄》 曰: “疽乃五脏之毒,痈为六腑之毒。” 正所谓有诸于内必行诸于外。因此在研究外科病...[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

体表毒邪可内传脏腑

    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可反映于体表,而体表毒邪也可内传,使脏腑功能紊乱,出现更为复杂的病理变化。例如,有头疽的内陷、疔疮的走黄,就是在正不盛邪的情况下,毒邪走陷入里、蒙闭心包、扰乱神明而发生神昏谵语等毒气攻心的危重症...[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