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临床中医内科 > 列表
临床中医内科 共有 124 个词条内容

第一节 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局部表现,舌象、分泌物和排泄物色质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望诊应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以自然光线为佳。一、全身望诊全身望诊主要是望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姿态等,从而对病...[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二节 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来诊察疾病的方法。一、听声音(一)声音实证和热证,声音重浊而粗、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和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默懒言。(二)语言1.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三节 问诊

    问诊包括询问一般情况、主诉、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并围绕主诉重点询问现在证候等。一、问寒热(1)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多为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特征。(2)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新病畏寒为寒邪直中;久病畏寒为...[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的部位和方法脉诊的常用部位是手腕部的寸口脉,并分为寸、关、尺三部。通常以腕后高骨为标记,其内侧为关,关前(腕侧)为寸,关后(肘侧)为尺。其临床意义大致为左手寸候心、关候肝胆,右手寸候肺、关候脾胃,两手尺候肾。...[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一节 治疗原则

    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而制定的治疗疾病的准绳,对临床立法、处方等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治法与治则有别,治法是在一定治则指导下制定的针对疾病与证候的具体治疗大...[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二节 治疗方法

    一、汗法汗法,亦称解表法,即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表证随汗出而解的治法。1.应用要点汗法,不仅能发汗,凡欲祛邪外出,透邪于表,畅通气血,调和营卫,皆可酌情用之。临床常用于解表、透疹、祛湿和消肿。(1)解表:通过发散,以祛除...[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一节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粪质坚硬,排便时间延长,粪便排出困难,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常见病。便秘虽然也可由肠道器质性疾病引起,但多数与排便反射的神经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排便动力缺乏,生活节律改变,食物纤维素太少,肠蠕动减...[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二节 便血

    凡血自大便而下,或血便夹杂而下,或先便后血,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便血又名血便、下血、泻血、结阴等。后世医家又以血之清浊而立肠风、脏毒之说。西医所指的肠道炎症、溃疡、息肉、痔疮,及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等属于本证...[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三节 不寐

    不寐亦称失眠,是指经常入睡时间不够或睡眠不熟的一种疾病。轻者难以入睡,或睡中易醒,时寐时醒;重者整夜不眠。西医的神经衰弱及许多慢性病中出现失眠者,均可参照本证辨证论治。一、病因、病机邪扰心神或心神失养而导致阳不...[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

第四节 癫狂

    癫狂是指精神错乱、神经失常的疾病。癫者,临床以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的抑郁状态为主要特征。狂者,临床以狂躁打闹、喧扰不宁、动而多怒的兴奋状态为主要特征。西医学中的反应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可参照本病辨证...[继续阅读]

临床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