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悬壶济世 > 正文

本草药物学的源头活水——《神农本草经》
中医学

《神农本草经》是迄今所知中医药发展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本草药物学专著,现在一般认为,其汇集成书的年代应在两汉时期。但原书早已失传,现在所能见到的《神农本草经》,是明清时期以至于近代的一些学者,如卢复、孙星衍、孙冯翼、顾观光、王阎运、姜国伊,及日本人森立之等人,从传世的其他文献资料中,如《名医别录》、《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千金方》、《医心方》、《唐本草》、《本草和名》、《淮南子》、《抱朴子》、《太平御览》、《尔雅》、《说文解字》等书中辑复整理而来,辑复的该书有三卷本和四卷本的不同,内容及前后次序也略有出入。该书记载了365种药物,包括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每种药物一般都记述其药性、效用、主治病证、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宜忌、产地、采收时节等内容,其中记载的不少药物,其疗效被后世中医临床所证实而沿用不衰,并且,随着中医药学科的现代发展,有些药物被现代药理学明确证实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此外,书中还记述了药物复方运用的配伍法则,临床用药的指导原则等理论性内容,及药物的采集、加工方法等。此书对于后世中医学本草药物方面的发展而言,犹如一泓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后世日益发展壮大以至洋洋大观的本草药物学著作,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发展、扩充而来。
该书在用药理论方面,指出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不同剂型的功效特点,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君臣佐使的复方配伍运用,病证及其在人体位置的不同与服药时间的关系,药物用量的多少与病情轻重的关系等等,对这些内容都有简要的提示,虽然用字不多,却都是关键肯綮所在。简要略举一些,如谓“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各随其所宜”,“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这些记述都很精辟,其中关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即后人谓之“七情和合”的论述,对后世中药的复方配伍组合,产生了巨大影响,因为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组合之后,会使其性能、功效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共同使用就能相互辅佐,发挥更大的功效,甚至比各自单独使用的效果强上数倍;有的两药相遇则一方会减小另一方的药性,使其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药可以减去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常在炮制加工有毒药物时或者在复方中制约另一种药的毒性时使用;有的两种药品本身均无毒,但两药相遇则会产生很大的毒性,损害身体等等,这都是古人在长期以来的用药实践中发现、认识、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当然,随着临床用药实践的不断探索和检验,原书的有些讲法也有不准确的。
对药物的炮制加工与剂型的记述,指出有的药物适宜做汤剂,有的药物适宜做散剂,有的药物适宜做丸剂,有的药物适宜做药酒,也有的药物适宜做各种剂型,如说消石宜“炼之如膏”,葡萄“可作酒”,白术、苍术可“作煎饵”,牛角、牛胆“可入丸药”,茺蔚子“可作浴汤”(外用洗剂),白芷“可作面脂”(面膜或面部涂抹膏剂),露蜂房“火熬之良”,雷丸宜“作膏摩,除小儿百病”,等等,也都是古人用药的经验总结。又对有毒药物的使用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主张先从微量、小量开始,若病邪不能消除再逐渐加大用量,病邪消除后即刻停止使用。
其对于药物的宏观分类,是根据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这一类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阿胶、龟甲等,可以久服。“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此类药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葛根、龙眼、鹿茸等;有的能抗病祛邪,如黄连、麻黄、知母、白芷、黄芩等;还有些药物既无明显的补益作用,也无明显的祛邪作用,主要是用来调整阴阳气血不平衡的脏腑功能状态。“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此类药物的药性往往峻猛悍烈,有毒者居多,能驱除病邪,荡涤积滞,如大黄、乌头、蜈蚣、水蛭、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其中对各种药物具体功效的记载,是该书内容的主体,也是占篇幅最多的部分。各种药物所治疗的疾病、证候、症状达到一百多种,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如人参补益虚损,麻黄止咳平喘,柴胡退热,黄芩、黄连止痢疾,茵陈蒿治疗黄疸,海藻治疗瘿瘤(地方性甲状腺肿),蛇床子治疗妇人阴痒、阴疮,牛膝堕胎,水银治疗疥疮等皮肤疾病,大黄可以荡涤肠胃积滞、留饮宿食,破除瘀血、血闭等,诸如此类的记述不胜枚举。而其中像麻黄平喘,黄连止痢的功效,已被现代药物学研究明确地证实了其中的有效成分。
由于时代背景、社会文化氛围、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书中的有些内容也存在错误或缺憾之处,如在神仙不死观念的引导下,记述了一些服石、炼丹、修仙等方面的内容,并把一些对人体有毒的矿物药如雄黄、水银等列为上品,说长期服用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又对有些药物功效的表述,如说商陆可以“杀鬼精物”等等,类似的讲法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而引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