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内经》中的“其民故曰朴”

所属栏目:道家文化与中医学

今本《黄帝内经》在论述摄生时,主张“知道”。这个“道”,既是养生 之道,又是道家先天地而生的“道”。《黄帝内经》在憧憬上古之人养生符合 于道时,认为符合的就是道体的清静、虚无,其集中的表现是归结于“朴”。 朴指原木,见屈原《楚辞·九章怀沙》“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王逸 注:“条直为材,壮大为朴。”可知材、朴都指木,朴更指大的原木。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 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 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其民故曰朴。
朴,原意指原木,木质未散为朴,所以象征质朴。引申则指一元之初, 浑全未破的原质。老子认为,“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 德乃足,复归于朴”(《道德经》二十八章)。“知其荣”应为“知其白”,为 后人篡改。辱即后起之字,《玉篇》曰:“ ,垢黑也。”故辱有黑义。证 之老子“大白若辱”,可知必白与辱为对文。说明老子的守辱,与此前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守 雌,意旨相同。谷与溪同义,低洼之处,皆水所归。处低下而不争,无欲无 为,就是复归于朴。归于朴了,就是归于婴儿了,就是保全了天真,也就是 最高的养生准则。天真的含义,一是淳朴无邪,二是本元之气。《黄帝内经》 所论之摄生实际上是道家返朴归真的道理,这是篇名“上古天真”的真正 含义。
“其民故曰朴”,据王冰注文有“我无欲而民自朴”,可知“曰”为 “自”之误。如此,“其民故自朴”,当出自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五十七章)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朴”呢?《黄帝内经》的说法是“恬淡虚无”,实 际上就是道家主张的“清静”“无为”。恬,安静,《尚书·梓材》:“引养引 恬。”《传》:“能长养民,长安民。”又,《庄子·缮性》:“古之治道者,以恬 养知。”因此恬有安静之义。淡,其本字作“倓”,亦静义。《广雅·释诂》 说:“恬倓,静也。”《荀子·仲尼》:“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淡,还 有平静、安然不疑之义。恬淡连用,而又为养生之道者,见于《庄子》。《庄 子·天道》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无 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更有《庄子·刻意》说:“平易 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成玄英疏:“心既 恬淡,迹又平易,唯心与迹,一种无为,故殷忧患累不能入其灵台,邪气妖 气不能袭其脏腑。”这里既有心志的虚无安静,又有形质的休息平易,气顺 德全,则精神真气自无损亏。联系到《素问·上古天真论》后文有“德全不 危”云云,可知《黄帝内经》此论借鉴于《庄子》。此外,后世以不慕荣利 为恬淡,所以王充《论衡·自纪》曰:“充性恬淡,不贪富贵。”正可为《黄 帝内经》“高下不相慕”的最好注脚。
至于无为,就是无欲、不争,就是顺其自然。老子说:“道常无为,而 无不为……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道德经》 三十七章)范应元认为,“虚静恬淡,无为也。天、地、人、物得之以运行 生育者,无不为也”。可见静、朴、不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再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句,林亿《新校正》“别本美一作 甘”,与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道德经》八十章),不 仅意义相同,而且语句也极为相似。
由此,我们可以相信,“其民故曰朴”一段,从文字到思想,是直接源 于老子,并糅合了庄学的。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