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所属栏目:肾藏精藏象研究

《黄帝内经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分类编次注释《黄帝内经》之 作,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 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 类。并且,因年代距离《黄帝内经》成书较近,对于考证和解读经文独 具特色。
《黄帝内经》有多处“肾气”的记载,但未见关于肾阳、肾阴的表 述,而见于《黄帝内经太素》文中。《素问·解精微论》有“至阴者, 肾之精也”之论。“肾精”作为合成词,则见于隋·杨上善《黄帝内 经太素·七邪》“肾精主骨”。“肾阳”,见于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 素·五脏脉诊》“诊得石脉急甚者,是谓寒气乘肾阳气走骨而上,上实 下虚,故骨癫也”。“肾阴”,见于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寒热厥》 “此人,谓手足热厥之人,数经醉酒及饱食,酒谷未消入房,气聚于脾 脏,二气相搏,内热于中,外遍于身,内外皆热,肾阴内衰,阳气外 胜,手足皆热,名曰热厥也”。
杨上善统一肾藏精的概念内涵,以肾藏精,包括命门所藏之精。如 《黄帝内经太素·虚实补泻》:“肾藏志者,肾藏于精,精以舍志。今藏 志者,言所舍也。肾有二枚,在左为肾,在右为命门。肾以藏志,命门 藏精,故曰肾藏精者也。”
杨上善统一《内经》目为命门与《难经》右肾命门说,见于《黄帝 内经太素·经脉标本》及《经脉根结》两篇注释:“肾为命门,上通太 阳于目。”太阳根于至阴即肾中精气即命门精气,上结于目,目为“藏 精光照之所”,可谓完美诠释。
杨上善统一肾间动气与命门之气说,主张两者为同一概念,对明 清时期的肾间命门说具有重要启迪作用。见于《黄帝内经太素·输穴》 注释:“人之命门之气,乃是肾间动气,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性命之根, 故名为原。”
杨上善提到“肾与命门,主于入房”以及服食丹药,损伤肾精,力主 节制情欲,反对服食辛烈燥热之品,对于保养肾精之养生具有重要贡献。


推荐内容


医学知识

更多

医学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