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墙东论文四字诀》 一卷

所属栏目:清代文话叙录

按:王汝骧(1661—?),字云衢、耘渠,世称王墙东,江南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卒年不详,由选贡生官通江知县。著有《墙东草堂文集》、诗集《炳烛集》等。
王氏为清早期著名时文家,其论文“四字诀”在清代影响较大:“一曰鲜”,此诀“非故求新异之谓,只将题目看得透,说得醒”。“一曰先”,此诀“全在出笔处,须将章旨题旨或承上,或冒下,或本题眼目所在,最要紧处,开口喝明,以下逐节提阐,俱要争先一步,使阅者望而知我之为健将”。“一曰铦”,此诀意谓“通体命意、遣词俱要从锐利一路,以令阅者惊心爽目”。“一曰仙”,此诀意谓“但将前三字揣摩成熟,而加之以酝酿,进之以变化,自然如飞天仙人,脱尽尘埃”。王氏长于总结,在“四字诀”外,又提出“文必讲于四炼”,“四炼”指的是炼局、炼意、炼句、炼字。又总结出试用于初学的“初学入门四字诀”:“一曰清。清楚而不模糊也。一曰醒。醒豁而不晦闷也。一曰紧。紧密而不松懈也。一曰警。警策而不庸弱也。”又总结出“读书两字诀”,分为“一字诀”和“二字诀”,“一字诀”曰“紧”:“谓文之接缝斗榫处也。古人布局宽,结构紧。今人布局紧,结构宽。”“二字诀”曰“刻露”:“不刻不露,固不可以言文,然刻而不露,亦不能使浅人得解,露而不刻,又不能使深人刮目。”
明清制义理论的阐释中,“字诀”因字简义丰而较为流行,但也容易造成死记字诀却感觉临文无助,要在领悟内涵、善用其诀,而非拘泥于其字。于光华跋语云:“得其诀,则一字可变化万千,不得其诀,即数十字横于胸中茫于把握。”他提出要“对病用药”:“宽缓者用‘紧’字诀,肤浅沉晦者用‘刻露’二字诀。”他在跋语中破除了对字诀形式上的迷信,主张对《墙东论文四字诀》“贯而通之。随举一字、两字诀,则诸字诀俱在其中”。跋语又指出“前辈或举数字,或只一字,不过就学者资禀所偏、浅深高下”而相应提出字诀,“使知三反,非谓作文、学文之道可执一字、二字论也”。
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于光华刻《增订集录》本。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