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要例》 一卷 附《论文管见》 一卷

所属栏目:清代文话叙录

按: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梨洲等,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碑志义例文话是文话中一特别类别,始于元代潘昂霄所撰《金石例》。潘氏《金石例》以韩愈碑志古文为例,总结出若干碑志文章写作义例,黄宗羲以为其书尚有未尽之处:“顾未尝著为例之义与坏例之始,亦有不必例而例之者。”故他“摘其要领,稍为辩正”,撰成《金石要例》,其意在于“补苍崖之缺也”。《金石要例》凡三十六则,大体以唐宋作家所撰碑志为准,所举文例尤以杨炯、韩愈、柳宗元作品为多,汉代碑志作家中,只涉及蔡邕一人。全书考证精密。书后另附有《论文管见》九则,为黄宗羲论文心得。《论文管见》论文主宗经:“文必本之六经,始有根本。”但他反对只以经文作为门面语:“近见巨子,动将经文填塞,以希经术,去之远矣。”显是针对明文之弊而发。黄宗羲论文重理,但也强调情感:“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古今自有一种文章,不可磨灭,真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者。”明代文章家崇尚复古,却多将复古等同于摹拟乃至剽窃,徒具形式而无情感的木偶之作泛滥。清初文人对此普遍持批判态度,黄宗羲作为由明入清的遗民,是清初较早对此进行反思的学者和作家。他本人既是学识淹博的大学者,所为文章自然能彰显经史之底色,不同于斤斤计较于文法技巧的文人之文。黄宗羲从学于明代心学大家刘宗周,心学思想亦影响到其对“文”的看法:“所谓文者,未有不写其心之所明者也。心苟未明,劬劳憔悴于章句之间,不过枝叶耳。无所附之而生。故古今来,不必文人始有至文,凡九流百家,以其所明者沛然随地涌出,便是至文。”受心影响,黄宗羲主张“学贵履践,经世致用”,清初重经世致用之学,中期以后汉学大盛,实事求是之朴学风气兴起。以学术入文、以考据入文,是清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特点。黄宗羲于清初强调学问对于文章之重要作用,为清代学术文章的兴起,埋下了理论上的伏笔。
黄宗羲《金石要例》为清代第一种金石义例类文话,影响深远。李慈铭称:“自黄梨洲《金石要例》出后,文之义法,已括其凡。为碑版者,谨守不渝,即为定则。”[1]此书版本众多,卢见曾将其与元潘昂霄《金石例》、明王行《墓铭举例》汇刻为《金石三例》。道光十二年(1832),李瑶以《金石三例》加上郭麐《金石例补》,出版泥活字印本《校补金石例四种》。光绪十一年(1885),朱记荣又增添至十种,编成《金石全例》。
是书版本除上述《金石三例》《金石例四种》《金石全例》外,尚有《四库全书》本、《借月山房汇钞》本、《式训堂丛书》本、《昭代丛书》本、《丛书集成》本等。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