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觚十六观》 一卷

所属栏目:清代文话叙录

按:陈鉴,字子明,号仲醇,广东化州人,明末清初文人。吴道镕(1852—1936)编《广东文征作者考》著录陈鉴生平信息如下:
陈鉴,字子明,明化州人,万历戊午经魁,官江夏教谕。入新朝,授华亭知县。鉴聪明绝代,下笔横溢豪迈,酷类大苏。罢官后遨游江浙间,尤展成、毛西河、徐而农辈皆推重之。晚年落拓,侨居苏州,藉其妾卖画以给。著有《癖草》《天南酒楼集》。今《高凉耆旧集》选《癖草》一卷,仅得文七首。[1]
民国时期署名天台野叟所编《大清见闻录》则称陈鉴其人“心术险僻,无所顾忌,又喜讪人”,书中所载陈鉴生平云:“曾以侵粮褫职下狱,事后仍租居松郡,士大夫无与往还者。每至旧役家索饮食,稍不如意,即讦其阴私,或讼之官,人皆畏而避之。及年老耆,无以糊口,落拓江湖,不归故里。夫妇相携,行乞于道。年八十,竟以馁死。”[2]聊备一说。《广东文征作者考》著录的陈鉴《癖草》中七篇文章为《罗山纪行诗序》《游七星岩诗序》《癖草序》《哭卧子》《陈公文》《石龙赋》《广骚》。此外,陈鉴还著有《虎丘茶经注补》,书首云:“予乙未迁居虎丘,因注之补之。”据此,知陈鉴于顺治十二年(1655)迁居苏州生活。
《操觚十六观》结构较为奇特,全书没有文章批评、理论阐发等常见文章学内容,而是以十六则故事贯穿始终,借助故事隐喻作文之道。此种批评方式,源于明代流行的“十六观”式的著述之风,陈鉴自序云:
浮屠修净土,有十六观。云间陈仲醇仿之,作《读书十六观》。予谓士之有文章,如山川之有烟云,草木之有华滋,操觚其可苟乎?唐时张旭善草书,尝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浏漓,遂得低昂回翔之妙。吴道子为裴旻画鬼神,使旻军妆缠结,驰马舞剑,激昂顿挫,因用其气以壮画思。观于物,得于心,应于手,讵独书画哉?操觚摛文亦然。因取往事作《操觚十六观》。
佛经中有《观无量寿经》,是为净土宗经典,此经论述十六种观想之法,因有“十六观”之说。明人文艺著述多有仿此而命名的,除陈鉴自序中提及的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外,尚有吴恺《读书十六观补》、何伟然《山游十六观》等。身处明末清初的陈鉴,正是在此背景下撰写出《操觚十六观》。
《读书十六观》每则内容均以“读书者当作此观”结尾,《操觚十六观》亦在每则故事之末缀有“操觚当作如是观”,提醒读者于故事之中领悟操觚作文的道理,犹似佛家参禅。如第四则云:“凌歊台,工匠精巧,先秤量众材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之,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论者谓其轻重力偏也。操觚当作如是观。”此则选取《世说新语》故事,以造楼为喻,说明文章结构之重要。全书故事对作者的创作心理、文章情感、创作状态、文章风格、结构呼应、日常观察等皆有论述,颇有可取。
此书有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檀几丛书》本,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丛书集成续编》第156册据之影印。又有《广虞初新志》本、日本天保七年(1836)本、《古今文艺丛书》、《历代文话》本等。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