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 一卷

所属栏目:清代文话叙录

按:王铎(1592—1652),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十樵、石樵等,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累官吏部侍郎兼教习翰林院庶吉士、礼部尚书等职,于南明弘光朝任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少保、吏部尚书等衔。清顺治二年(1645),于南京城投降清军,后任清廷礼部左侍郎等职。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书家,《文丹》为其文话专著,带有艺术家论文的特色。从《文丹》内容看,似撰写于明末,具体撰写时间不详。
王铎在书法史上的巨大影响,使得当下对《文丹》的研究出现了偏差。与《文丹》有关的研究与援引几乎全出自书法研究者论著,即《文丹》长时间被视作王铎书法理论著作。当然,作为书坛巨匠,其文论著作难免有书法视角的介入,这在精通多艺者身上较为常见,如晚清刘熙载,同样是精通诗、文、词、赋、书法等多个门类,其《游艺约言》便是将多种文艺样式综合而论的“艺术概论”。不过《文丹》与《游艺约言》有明显差异,从内容来看,《文丹》主要还是研究文章尤以论时文为重,是一部纯粹的文话著作。可以从中探讨其与王铎书法观念的相合之处,但径直将其视为书论则是不合适的。王铎行草飞腾跳躅,其论文也有相似理念,欣赏“虎跳熊奔,不受羁靮”之文。明清论举业时文之书甚多,千人一面地致力于时文格套的总结。《文丹》对明末程式化的时文深恶痛绝,力主为文灵动、活泼有生气,“文要风流如王谢子弟”,希望提升时文品格:“文不可降格以谐俗,改度而求工。”《文丹》开卷第一则即云“文以妙悟为第一义”。第二则再次强调:“作诗作文以不了语、言外意为上乘,举业亦然。”但时文毕竟是考试文体,一味追求含蓄、韵味,对考生而言,又有“不透”的风险:“作文不说尽,则不透骨。然太说尽了,恐又无远烟秋水澹荡不尽之致。”在含蓄、灵动与尽意、板实之间的平衡点是作者要用心之处。追求风神摇曳之姿与规矩的动态平衡,是《文丹》的文章理念:“文不宕,则痴板。既宕,又须按部就班、引绳批根,纵笔态于规矩之外,操枢纽于规矩之内。”故而《文丹》既阐述了其偏“虚”的审美理想,也论述到了偏“实”的文章作法。在诸多的时文文法之中,王铎极重审题,认为:“千古极会作文人,止极会认题。”主张“以题还题”:“题浅不得深,题深不得浅。题含蓄不得说尽,题反说不得正讲。”他将风格理念落实到审题这一具体实践细节:“奇者,只是发透本题而已。”他甚至以掘墓为喻,能发掘他人未见之宝,在于比他人多掘几尺。王铎学识渊博,《文丹》论文也常借助其他知识作比,如以诊脉论文,再如以堪舆、风水之学为喻:“文如风水,认龙脉、合砂水、论生克、合理气,最要一着定向。”“堪舆与道家,皆用逆不用顺,文能用逆用倒,此是玄而又玄之门。”
《文丹》为王铎《拟山园选集》最后一卷即第八十二卷,有顺治十年(1653)王鑨刻本,《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88册影印。另,《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111册、《清代诗文集汇编》第7册所收《拟山园选集》,与上述版本刊刻年份、刊刻者一致,但无此卷内容。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