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清厘田粮鱼鳞丘册》

所属栏目:江苏省明清档案

清同治《清厘田粮鱼鳞丘册》

保管单位:常州市档案馆
内容及评价:
《清厘田粮鱼鳞丘册》是《鱼鳞图册》之一种,是明清时期为征收赋役和保护封建土地所有权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图册来保护和管理土地,并根据土地的多寡、好坏来征收赋税。具有地籍性质。《鱼鳞图册》将每块田地、山塘进行分号,按其形状绘制成图,详列其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业主姓名等信息,并将田地、山塘按号依次排列,逐段连缀地绘制在一起,加上每册前面绘有土地的综图,仿佛鱼鳞一般,因此称为“鱼鳞图册”,亦称“鱼鳞册”“鱼鳞图”“鱼鳞图籍”“鱼鳞簿”“鱼鳞丘册”等。《鱼鳞图册》一式四份,由各级分别保存,各级政府通过图册来保护和管理土地,并根据图册来逐级征收赋税。在土地核查、所有权质证、促进土地流转和遏制规避赋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鱼鳞图册》最早出现在宋朝农业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福建等地,似未广泛推行。元朝末年,朱元璋初入徽境,发现由于土地的隐匿给国家税收造成了重大损失,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开始编造完整、详细的《鱼鳞图册》,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当时全国的地权,较好地清理了土地的隐匿,极大地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从而为《鱼鳞图册》的普及和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中叶至清代经常修订,清咸丰时期损毁较多。清同治五年(1866),苏南地区曾重造。馆藏的《清厘田粮鱼鳞丘册》即为是年重造的产物。
清同治五年(1866),武进县土地管理部门对怀北乡二都三图的田地、山塘重新清丈、厘定田粮后,编造了《武进县怀北乡二都三图清厘田粮鱼鳞丘册》,共4册,属古籍善本,除具有文物价值外,还可以利用其进行诸如土地制度、赋税征收等问题的研究,因而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清同治五年(1866),武进县怀北乡二都三图《清厘田粮鱼鳞丘册》合订本。




《清厘田粮鱼鳞丘册》·分户土地登记图册原图


推荐内容


历史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