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李汉秋的 《儒林外史》研究 (一)

所属栏目:儒林外史

李汉秋是 《儒林外史》 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学者。从七十年 代末迄今,他一直致力于 《儒林外史》 的研究,三十年来,先后 出版各类研究著作如 《儒林群丑的讽刺画卷》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77年,合作)、《儒林外史研究资料》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年)、《儒林外史黄小田评本》 (黄山书社,1986年)、《儒林外史 会校会评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吴敬梓吴烺诗文合 集》 (黄山书社,1991年)、《儒林外史研究纵览》 (天津教育出 版社,1992年)、《儒林外史鉴赏辞典》 (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 年)、《〈儒林外史〉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等; 在 《文学遗产》、《艺谭》 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他的研 究成果特别是在资料收集整理、新版本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在国内 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人民日报》、《安徽日报》 曾专门介绍过他 的研究成果。前苏联汉学家彼德罗夫斯基惠函称其所编的 《儒林 外史会评会校本》 “佳哉! 妙哉!” 对他的成果予以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李汉秋与他人合作出版的 《儒林群丑的 讽刺画卷——评吴敬梓的 〈儒林外史〉》 是其研究 《儒林外史》 早期成果。此书虽然出版于 “文革” 结束之后,而实际完成于 “文革” 其间。因而,它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烙印,如所谓 “丑史”、“尊法反儒” 等观点就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但是,其 中也有一些可取之处,如运用吴敬梓长子吴烺《杉亭集》 中的某 些诗文以溯及吴敬梓的思想渊源,这在研究史上尚属首次; 对吴 敬梓的思想与时代进步思潮关系的阐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 不能不说难能可贵。
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他的研究工 作得到了延续与深化,成果也愈来愈多,影响力日增。本时期他 的贡献主要集中在版本考订与分析吴敬梓的思想组成这两方面。
这一时期,李汉秋撰写的 《儒林外史版本源流考》 (《文学遗 产》,1982年第4期)、《儒林外史的版本及其衍递》 ( 《儒林外 史》会校会评本的卷首) 均是研究版本问题的力作。他将 《儒林 外史》 的版本体系分为两大系统: 除了金和跋文中所提及的 “扬 州刻本”迄今未见传世外,其余版本如苏州群玉斋本、浦江清注 礼阁本、三种苏州的复印本,两种上海申报馆的排印本以及新发 现的 “丛好斋辑校本” 实际上均以卧闲草堂刻本为祖本,这是一 个系统。另一个系统以齐省堂本为母本,如 “增补齐省堂本” 就 属这一系统。这一系统的本子对 “卧本”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包 括回目甚至正文的内容。此外,他还纠正了关于版本方面存在的 问题。过去有学者将金和原跋作为苏州书局本的标志,把没有金 和原跋的另称为 “群玉斋本”,他经过仔细地考辨认为: “事实 上,群玉斋本就是苏州书局本,它的几次复印本仅仅在金和跋内 封的有无上稍有变化,正文文字完全一样” (《儒林外史版本源流 及衍递》),从而纠正了学界长期将 “苏本” 与 “群玉斋本” 视为 两种本子的偏差。
本时期李汉秋的研究成就还体现于吴敬梓思想的研究上。七 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经过了意识形态领域关于 “真理标准” 的大讨论,长期干扰人们思想的 “极左路线” 受到批判。与此同 时,学术界对建国以来的文学研究也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反思 的过程中,学者们普遍对建国以来作家思想观念研究所存在的简 单化、概念化的作法不满。提出要正确地研究把握作家的思想感 情,必须摆脱 “极左思潮” 的影响,深入到作家的心灵深处进行 细致地探讨。对此,李汉秋极为赞同,《吴敬梓的世界观应当全 面考察》 ( 《艺谭》) 一文中 “应全面考察吴敬梓的世界观” 的呼 吁实际就是对这种观点的回应。继而,他又发表了 《吴敬梓与竹 林七贤》、《儒林外史与魏晋思想》 等研究吴敬梓思想的文章。这 实际上是他将上述观点运用于研究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李汉秋善 于及时吸收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思想, 对吴敬梓复杂的思想观念,他提出 “至少有三方面的因素需要研 究: 一是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二是清初顾炎武、颜元等进步思 潮的浸润; 三是魏晋风度的影响。” 体现了他对吴敬梓思想的总 体把握 (对顾炎武、颜元等进步思潮,没有具体论文分析)。同 时,他还有侧重地对吴敬梓思想的某一方面进行论述。如 《吴敬 梓与竹林七贤》、《儒林外史与魏晋思想》 两篇文章均论述了 “魏 晋思想” 对吴敬梓思想观念的影响,指出: “魏晋风度的影响, 渗透在吴敬梓的为人和 《儒林外史》 中,但又有着时代的鲜明色 彩和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这不仅显露于吴敬梓清高脱俗、遗 落物务、“激而为怒” 的精神气质上,更体现于其 “以隐为高、 颂美嘉遁” 的处世态度上。李汉秋关于吴敬梓 “魏晋思想” 的论 述深刻中肯,与稍前发表的陈美林的 《魏晋六朝风尚及文学对吴 敬梓的影响》 (《群众论坛》,1981年第5期) 不谋而合、相互发 明。


推荐内容


专业词典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