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 片 > 中国稻区飞虱 > 列表
中国稻区飞虱 共有 59 个词条内容

传播病害造成间接为害

    飞虱除直接为害外,还能作为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病害造成间接为害。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据初步统计,全世界涉及传毒的飞虱有18种,传播21种病毒病害,例如褐飞虱在东南亚传播水稻齿叶矮缩病(Raggedstunt)和水稻草状矮缩病...[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分类地位

    飞虱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蝉亚目Cicadomorpha、蜡蝉子亚目Fulgoromorpha中的蜡蝉总科Fulgoroidea。蜡蝉总科是半翅目中的一个大类群,其主要特征是:头、胸部具隆起的脊;触角3节,位于头部腹面复眼下方,第2节有感觉圈,第3节刚毛状;中胸背板...[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分类系统

    飞虱类昆虫自1815年建立科级分类阶元后,经历一个世纪,至1915年其下共包括81个属,F.A.G.Muir通过对这些类群的研究,根据后足胫距的厚、薄,形状及后缘齿的有、无,首次将飞虱科Delphacidae昆虫分成2亚科和3族的分类系统。即:飞虱科Delpha...[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头部

    通常用于鉴别特征的为头顶、额、唇基和触角等。2.1.1.1头顶头顶指位于头部背面两复眼之间的部位(图8A)。头顶的前缘称端缘;头顶上有隆起的脊,位于侧缘的称侧缘脊,它与额侧脊相连,起自侧缘上的脊称为中侧脊,两中侧脊向前相向延...[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胸部

    胸部常用的分类特征为前胸背板、中胸背板、胸足及翅。2.1.2.1前胸背板前胸背板(图8A)为一大型骨板,具3条脊,即中脊及两侧各有一条侧脊。常用的特征有:前胸背板宽度与头部(包括复眼)宽度的关系,即前胸背板是宽于还是窄于头部,或...[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腹部

    2.1.3.1雄虫外生殖器雄虫外生殖器(图11)由腹部第9节特化形成生殖节,又叫尾节。尾节的后端向后下方的开口称为尾节后开口,外生殖器各部的构造即藏置于其中。尾节后开口的两侧称侧缘,两侧缘在腹面的圆接部分称腹缘,腹缘中部如具...[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卵的构造

    飞虱卵由卵壳、卵黄膜、原生质、细胞核、卵黄及含菌细胞组成,胚胎在卵体内发育完成后,若虫顶开卵帽脱壳而出。卵一般为香蕉形、茄形和新月形等,上端较细,下端较粗,中间或多或少弯曲。卵初产时乳白色,表面光滑而带有光泽,具...[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卵帽

    卵帽(图13A、E)形状及其在寄主组织内的显露程度,不同种类间有所不同。如,有些种类的卵完全深埋于寄主组织内,从外表看不到卵帽,而有些种类则外露出产卵痕,即从外表很容易见到成排的亮点,即卵帽,但又因种类间卵帽的粗细程度、...[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卵的发育分级

    以褐飞虱的卵为例,其从产出到若虫孵化,按胚胎发育过程中胚态和胚色的变化,可划分为下列6个发育级别(图14)。图14褐飞虱卵的胚胎发育分级A、B.胚盘期(2h、15h)C、D.胚带形成期(24h、38h)E、F.胚体形成期(48h、86h)G、H.胚动期(96h、99h)I、...[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

头部

    若虫头部背面通常具有和成虫相似的脊,但所有种类的中侧脊在端部均不愈合,而各自向前延伸与额中脊相连。头的后部由中侧脊和“Y”形叉脊分隔的区域,称为基隔室或后凹窝。在大多数种类中,中侧脊和侧脊之间存在一斜缝,将其空...[继续阅读]

中国稻区飞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