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源于上古炊具,所谓“和五味之宝器”。相传始于夏禹,《史记·武帝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鼎主要为圆形、三足双耳,或矩形、四足双耳。夏至商中期之际的鼎还明显呈...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鬲源于新石器时期相同形制的陶炊具。《尔雅·释器》指款足鼎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鬲就是空足鼎,即“盛馔用鼎,常饪用鬲”。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扩大...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与酒器中的斗为同类器具。古时,镬中所煮的肉,在熟了之后还要被分盛到鼎中,然后再用匕将鼎中的肉取出置于俎上,以备进飨。这就是文献记载中所谓的亨镬、升鼎、载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匕是重要的用具...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大型盛饭器,兼可盛汤浆、盛水、盛冰。《韩非子·外借说左上》引孔子的话说:“为人君者犹盂也,民犹水也。盂方水方,盂圆水圆。”一般为敞口、深腹、高圈足,有兽首耳或附耳,多有器盖。体形都比较大,因其铸造需用铜量大,耗资较...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基本造型是圆腹、敞口、圈足,源自同类陶器。簋实际上,簋有点像现在人们吃饭用的大碗,金文都象形地写作用调羹在碗中取食状。后来典籍中都写作簋,也有个别的写作“匦”或“轨”。...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豆是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皿。源于同形的木制、陶制容器。豆豆也是礼器的一种,出现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常与鼎、壶配套使用,构成了一套原始礼器的基本组合,成为随葬用的主要器类。用豆之数,常以偶数组合...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由圈足簋发展而来,用途相同。《说文解字》皿部:“盨,盨,负载器也。”盨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主要流行于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已基本消失。盨一般成偶数组合,如扶风县出土的...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是豆的演变形态,与盨同为簋的补充用具。《周礼·地官·舍人》郑玄注:“方曰簋,圆曰簋,盛黍、稷、稻、粱器。”伯公父簠□西周晚期□通高19.8cm口纵23cm口横28.3cm盖与器造型基本相同...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敦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簋,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

    釜是战国时期秦人使用的一种炊食器。《孟子·滕文公》中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其中釜、甑指带炊具中的蒸煮器,而这两种器物形态上也非常接近。类似的烹饪器具还有镬、鍪等。釜的形制近似于现在的罐,敛口束颈,口有唇...查看详细>>

标签:铜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