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昌炽编《藏书纪事诗》
1988-11

叶昌炽(公元1847~1917),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是清末的学者、藏书家。他于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举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至侍讲。曾督甘肃学政,工作上十分尽职,后来因裁缺归故里,再没有做官,以著书终老。他著有《语石》10卷, 《邠州大佛寺题刻考》2卷;编有《藏书纪事诗》。他为学的态度十分严谨,考校十分精确。
叶昌炽编的《藏书纪事诗》是我国第一部最大的藏书家传记,汇集了历代藏书家之大成,可以说是一部藏书家辞典。
叶昌炽从光绪十年(公元1884)开始编辑《藏书纪事诗》,经过6年时间,到光绪十六年,也就是叶昌炽中进士的这一年编成初稿。可见他是一边读书,一边编辑的。初稿编成后,他的老师潘文勤公一看,十分欣赏,马上要给他付印,但因故没有印成。直到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 ),江师鄦才在长沙刻印,只有6卷,其中错误很多。到宣统二年(公元1910),叶昌炽又重新进行了整理,校勘,增加了许多内容,编成7卷,自行刻印,自己写序,这才成为定本。前后经过了20年的时间。
《藏书纪事诗》约有23万字,共辑录了藏书家1175人,计有五代15人,宋代184人,辽金5人,元代35人,明代427人,清代497人,有12人朝代不明。
叶昌炽为什么要编辑这么一本书?他说,从小就喜欢看书,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好书,尤其是比较珍贵的宋元版本,对藏书家的藏书,十分羡慕,往往只能望洋兴叹。当时藏书最多的是昭文瞿氏、聊城杨氏,叶昌炽有机会帮助瞿氏编校过书目,后来又在潘文勤公家看了许多藏书,他还到过其他一些地方,见了许多藏书,这更激发了他对书的感情,对藏书家的尊敬。他对古人爱书如命,珍视藏书,十分佩服。但是,社会上对藏书家并不重视,其中许多人并不为人所知道,往往人一死,他的藏书事迹也就没有人知道了。他认为这是很不公平的,应该让这些藏书家及他们的事迹传扬于世,为后人所知道。从这样一种心情出发,他才想编辑《藏书纪事诗》。他按照“厉樊榭南宋杂事诗,施北研金源纪事诗之例,各为一诗,条举事实,详注其下。”也就是说,他是想为藏书家树碑立传,才编辑《藏书纪事诗》的。他收集藏书家的范围十分广泛, “自正史以逮稗乘方志官和薄录古今文集,见有藏书家故实,即裒而录之”。他编完之后,自己对此书十分满意,他说: “发隐阐幽,足为羽陵宛委之功臣。”
《藏书纪事诗》编得很有特色。对每一位或几位藏书家,将他们事迹的精华、特点加以概括、集中,先写一首赞颂的七绝。再讲他们藏书的特点,及他们珍藏的图书;还广泛地录引群书,叙述藏书家的事业,藏书的典故,有关书籍的知识。最后是叶昌炽对藏书家的评论,对藏书家的见解。如开篇之作是赞扬宋初毋昭裔、毋守素的,原诗是“蜀本九经最先出,后来孳乳到长兴,蒲津毋氏家钱造,海内通行价倍增”,意思是说成都本《九经》最先刻印,到五代后唐明宗的长兴年间最盛,这些书是山西河津人五代时后蜀相毋昭裔自己出钱私刻的,开始不为人们重视,后来传遍海内,而且身价大增。接着,以正文详细地讲述了毋昭裔藏书和刻书的故事,最后他还进行了评论。在这里,他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将毋昭裔和毋守素混为一人,其实他们是父子。
《藏书纪事诗》,除了讲藏书活动,还包括许多有关书籍的记载,例如:刻书、收书、抄书、读书等等。所以,从这本古籍中,不仅能了解我国五代以后藏书历史的发展,还能从中了解到我国版本、目录、校勘、印刷等方面的许多重要史料。



更多同类【古代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