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诰主编《全唐文》
1988-11

《全唐文》是一部工程浩大的唐人总文集,参加编辑工作的有107人,董诰是总裁官。他总领其事,也就是今天的总编辑。
董诰(公元1740~1818 ),字蔗林,浙江富阳人,是吏部尚书董邦达的儿子,用现在的话说是个“高干子弟”,他自己也一帆风顺做到大官,在任上从事过不少编辑工作。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举进士,殿试时考第三,清高宗因为他是大臣的儿子,改二甲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擢中允,入直南书房,迁内阁学士。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 )擢工部侍郎,后任吏部、刑部侍郎兼管乐部,充四库馆副总裁。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为军机大臣;五十二年加太子少保,擢户部尚书。嘉庆元年(公元1796)拜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兼管户部,后授文华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晋太子太师,充上书房总师傅,十七年晋太保,二十年管兵部、刑部。嘉庆二十三年再次上疏请求免官,十月去世,时年79岁,赠太傅,谥文恭。
他一生做官,比较清正。他死后,清仁宗曾为他写挽诗说他家“父子历事三朝,未尝增置一亩之田,一椽之屋。”并将挽诗刻在墓碑上,表彰他的忠义。
董诰是编修《四库全书》的副总裁,编辑了《全书荟要》、《满洲流源考》、《高宗实录》等。可见他的编辑工作是很有成就的。
董诰在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奉仁宗的命令,召集了全国有名的学者、文人,开始编辑《全唐文》,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完成,共用了6年时间。他主编完《全唐文》后4年,便去世了。
《全唐文》共1000卷,录辑的文章有18488篇,作者有3042人,包括了唐及五代的作者和作品。这部总集编成之后,对当时的影响很大。俞樾在《全唐文拾遗》序中称: “唐一代文苑之美,萃於兹,读唐文者,叹观止矣!”说它集中了最好的文章,叹为观止。可见很受人们的重视。
董诰等人编辑完《全唐文》后,请仁宗写了一篇序言。仁宗在序言里讲了编辑的目的和编辑的过程。《全唐文》是官修的总文集,编辑工作是在仁宗亲自指导下进行的。仁宗在序言里说,早先他曾得到160册唐代文集,但看了之后,觉得“体例未协,选择不精”,于是,想把它加以充实,便要董诰等人重新编辑。《全唐文》的内容,多是从《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古文苑》、《文苑英华》、《唐文粹》等古籍中甄录出的文章,从而加以整理、编辑成的。
仁宗要人编辑《全唐文》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文治”, “我朝右文图治,一道同风”,以文笼络知识分子;另一方面,是为了“示士林之准则,正小民之趋向”,通过这些文章,影响人们。为什么只编唐、五代的文章呢?这是因为他认为魏、汉、两晋及前五代的文章“渐涉浮靡,清谈乱政”,浮靡、乱政的文章于统治阶级不利,官方当然是不愿编辑的。官方是懂得“文章为政事之大本”,对政权是很有影响的,唐朝的文章能“以文辅政”,这正是统治阶级需要的,他们想通过唐文达到“正文风”, “端士习”, “厚风俗”的目的。这就是他们编辑《全唐文》的总要求。
在编辑方法上,董诰以《全唐诗》为例,按《全唐诗》的样子编辑。先是皇帝的文章,次为后妃、宗室诸王、公主、臣工、释道、闺秀的文章。仕人排列先后,以登第之年为主,处士则以所卒之年为主,无可考者,则参阅同时来往的人。这样的排列,也充分反映了封建的等级观念。
编辑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在每位作者之前,都写了一篇小传。小传中“载居里科第,后略序历官始末,其事迹见史传及习见之书者,概不叙入,惟其人事迹不经见,则搜访遗佚,间采琐事,以备掌故。”也就是说,对作者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传闻轶事都有记载。如写唐太宗小传:“帝讳世民,高祖神尧皇帝次子,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见帝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语毕而去,不知所往,因以为神,故采其语名之。首创大业,平定天下,初封赵公,进爵秦王。武德九年立为太子,八月受内禅,明年改元贞观。在位二十三年,年五十三,谥曰文皇帝,庙号太宗,追尊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集四十卷。”虽然宣传了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把李世民神化了,但是,也还是概括地讲了他一生的简历。
《全唐文》因成自众手,有许多错误。但因集中搜集的文章多而全,这就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研究其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更多同类【古代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