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
1988-11

爱好古典文学的人,谁不知道唐宋八大家呢?但它的来源却不一定尽人皆知。原来是明代的茅坤编辑过一本集子,叫《唐宋八大家文钞》,此后,唐宋八大家便在人们中流传,并形成了一个特定的概念。但是,对茅坤的编辑生涯,知道的人们并不多。
茅坤(公元1512~1601),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他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 26岁时举进士,曾任青阳、丹徒二县知县,后迁礼部主事、吏部稽勋司,因事被谪广平通判。不久迁广西兵备佥事、大名兵备副使。总督杨博器重他的才能,将他推荐给朝廷,为人忌害,罢官归里。后来,胡宗宪奏请朝廷准他为福建副使,由于家人在乡里骄横,为巡按庞尚鹏所劾,罢了官。他在家里精心治理家计,逐渐发了大财。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 )才死,时年90岁。
茅坤不仅善知军事,是个武将,也是个文学家。《明史》记载:“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这里简单地讲了他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的原因,编辑的过程和编成书后的影响。
茅坤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有他自己的想法。茅坤反对“文必秦汉”的论点,主张学习唐宋古文,但仍不脱复古倾向。他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八家的文章,认为他们才是古文正宗。他是推崇六艺的,他觉得许多朝代的文人都没有掌握六艺的要旨。他在《唐宋八大家文钞》总叙中说: “秦人燔经坑学士,而六艺之旨几辍矣!”秦汉以后,“六艺之旨渐流失”,到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时,也是“文日以靡,气日以弱”,不符合六艺要旨。只有到唐朝韩愈才“首出而振之”,柳宗元“又从而和之”,他们“独开门户”, “寻六艺之遗”,才真正继承了六艺的真义。唐贞元以后及五代时又不行了, “宋兴百年,文运天启”,到宋朝欧阳修时才又带头读韩愈的著作,这对其他学人很有影响, “天下之士,始知通经博古为高”,群起而学。苏轼父子、曾巩、王安石是很懂得六艺遗旨的。他觉得元明以后“古六艺之遗” “湛淫涤滥而互相剽裂”,又很不好了。他对这种状况很不满意,于是“手掇韩公愈、柳公宗元、欧阳公修、苏公洵、轼、辙、曾公巩、王公安石之文,而稍为批评之”,想以此恢复六艺之旨。目的是他孙子茅闇叔在跋中也说: “茅坤“病今世之为文,伪且剿也,特标八大家之文,以楷模之”,“以为操觚者之券”,为写文章的人作为榜样、依据,这也就是他编辑《唐宋八大家文钞》的指导思想。
《唐宋八大家文钞》共有164卷。对八大家中,每家都编有专集。第一家是韩愈的,共编辑了16卷文章。第一卷是状表9篇,其中包括他上奏被贬的《论佛骨表》。第二、三、四、五卷是书信和启,共46篇,其中书信43篇。第六、七卷是序,共33篇,多为送人时写的。第八卷是记和传,共12篇。第九卷是原论议10篇,《原道》、《原毁》就在这卷里。第十卷是辩解说颂杂著,共22篇,如《师说》就在这卷里。第十一、十二卷,是碑、铭17篇。第十三、十四、十五卷,是墓志铭35篇, 《柳子厚墓志铭》就在这里。第十六卷是哀辞、祭文、行状共8篇, 《祭鱼文》就在这里。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韩愈的作品都选入了,编排得也比较科学。其他各家,大多和此相似。每集前有本传,就是每位作者的传记,从他的家世讲起,再讲他的生平,为政的政绩、遭遇,为学的成就和他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如《韩文公本传》,说他3岁而孤,随兄嫂生活,自己勤奋学习,通六经百家之学,并讲了他当官以后两次被贬的经过。同时,对每家都写有专门的评论,主要是评论其为文之得失。如卷前的《韩文公文钞引》就是茅坤对韩愈文章的评论,说他是在隋唐文风靡而弱的情况下出现的,是“出而振之”的,是八代之衰后而起的第一人,继承了六艺之旨。他很推崇韩愈的碑志, “奇于碑志,尤为巉削”,还说“书记序辩解及他杂著,公所独倡门户,譬则达摩西来,独开禅宗”,对其他方面的文章,评价也很高。
茅坤的编辑态度是很严肃认真的,他虽然说“八君子者不敢遽谓尽得古六艺之旨,”但这是他自谦说选人不一定十分恰当,选文不一定十分妥贴。还说“予所批评亦不敢自以得八君子者之深要之大义,所揭指次点缀或于道不相(音丽)已”,讲自己的评论不一定抓住了作品的要害,对作者的思想及作品深义不一定讲得很清楚,对不足之处不一定评得很中肯,对文章的本意不一定阐述得确切。他虽然这样讲,但客观地说,他编选和评论还是比较恰当的,正因为他编选恰当,所以对后世影响极大。



更多同类【古代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