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编辑《文献通考》
1988-11

马端临(公元1254~1323),字贵与,饶州乐平(今江西)人,宋末元初史学家。他也是个历史编辑,编辑了《文献通考》。在宋度宗咸淳年间漕试第一,以荫补承事郎。他是宋朝右丞相马庭鸾的儿子。他父亲因反对贾似道,被排挤去职,咸淳八年(公元1272)他随父亲回原籍。公元1279年宋亡后,降元的宋丞相留梦炎曾招他为官被拒,从此他隐居不仕,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编撰史籍, 《文献通考》就是这一时期编辑的。公元1290年前后,他父亲去世后,他先后曾做过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还做了三个月的台州州学教授,后以病辞归。69岁时在故里辞世,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史学家。
《文献通考》和唐代杜佑编的《通典》、宋代郑樵编的《通志》合称“三通”。《通考》是继《通典》、《通志》后规模最大的一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通考》专门记载了从上古到宋代嘉定末年典章制度的沿革。马端临编辑《文献通考》是随父归里后,即公元1273年后才开始的,到公元1307年才成书,前后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他在编辑中,以《通典》为基础,又采集了历代经史、会要、传记、奏疏、论议及其他有关资料,使内容更为丰富充实。如对经济类, 《通典》只记述了“食货”一个门类,而《通考》则扩大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等八个门类,记叙了这些方面历代的发展状况。
马端临为什么编辑《文献通考》?据他在自序中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代的典章制度是有继承性的, “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应该编出来为统治者借鉴,为儒人学习。二是要补杜佑《通典》之不足。历代典籍中,对典章制度记载考校好的是《通典》,但它也不完备,不精确, “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三是自己占有许多资料,有编辑的条件,不编怕这些资料散帙。他编辑成书之后,是很得到后代统治者及儒人赞赏的。清乾隆重刻此书时,亲为重刻作序,说: “会通古今,该洽载籍,荟萃源流,综统同异,莫善于通考”,还说它“考核精审,持论平正,上下数千年,贯穿二十五代,于制度张弛之迹,是非得失之林,固已灿然具备矣。”说它不仅内容齐全,考校准确,议论又公正,是很有借鉴作用的。
马端临的编辑态度是十分严肃认真的。他选录的东西,都是出自经史或其他有关资料,取舍比较严格,要有根有据、十分可靠的才采纳。他在自序中说: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这就是所谓“文”。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这就是所谓“献”。这里讲了编辑原则、方法和资料来源,是有价值的,是可靠的。所以取名《文献通考》。而对那些,“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辩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注己意,附其后焉。”对一些有价值而不十分确切的东西,则作为附录放在后面。
《文献通考》分24类,共348卷。田赋考7卷,是讲历代田赋制度,水利田、屯田、官田、籍田的。钱币考2卷。户口考2卷。职役考2卷。征榷考6卷,是讲税收的。市籴考2卷,是讲贸易的。土贡考1卷。国用考5卷,讲国库收支。选举考12卷,讲举士制度。学校考7卷。职官考21卷。郊社考23卷,讲祭祀。宗庙考15卷。王礼考22卷。乐考21卷。兵考13卷。刑考12卷。经籍考76卷。帝系考10卷。封建考18卷。象纬考17卷,讲天文气象。物异考20卷,讲自然灾害及珍奇动物、植物。舆地考9卷。四裔考25卷,是讲国际关系和少数民族的。



更多同类【古代编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