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梓州史考 > 列表
梓州史考 共有 128 个词条内容

“圣母山”与“岏姆山”

    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明人郭元翰著《云台胜纪》,在实录赵肖庵口传入山修道的第一卷第十四页《结屋云台》 中记述为:“ (云台山) 地接岷峨,脉连玉垒,瑞气葱郁,岩洞幽丽,真佳境也。且南有火峰山,西有金顶。岏姆山峻耸凌霄...[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孔明七星台”与“圣母山”

    “孔明七星台” 遗址真实存在,但憾无史志记载,仅为历代口口传承于民间的 “七星台的传说”。“七星台的传说”,虽然众说纷纭,但叙事本质,却都共同集中在一个特征上: 刘备入蜀初期,诸葛孔明为其建都选址时亲赴郪县,见郪县城北...[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古郪王国与“郪王母”

    “郪”,即夏商时期,由滇川 (今云南东川,四川攀枝花) “夷濮” 分支,迁徙进入三台县南郪江流域,并以“郪王城” (今三台郪江镇) 为中心,居地范围扩展至现三台、盐亭、中江、射洪、大英、蓬溪、遂宁七县,以及潼南、安岳、乐至三...[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郪王母与“圣母山”

    在弄清楚 “圣姥山” 来历之前,我们首先必须对中华民族“山神崇拜” 信仰的本质和分类,有一个完整准确的了解。山神,是中华远古先民,对山体宗教图腾的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信仰。远古先民,往往将巨大山岳、神秘山川神化而加以...[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结论

    现今的云台观圣母山,不是元明以后,道家祭祀西王母的圣母山。她应该是华夏商周时期,由西南滇川古“濮”族分支迁徙于郪江流域,于春秋时期据郪江北岸建立古郪王国,并在女性酋长王禅位于男性酋长王之后,基于山神崇拜之宗教精...[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一)史志载录及专家史考结论:“秦无郪县”

    秦统一中国后,史称置三十六郡,这在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晋书》及众多史志记载,和近现代史学界及众多史家考文中,均有比较明确的结论。但对于秦置县,却无确切明载,后世史家综合秦汉各种史典、史料,及各地出土的秦...[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二)史学界权威表列:“秦无郪县”

    史料列表为: (以2002年前史学界认定名录为准)蜀郡12县6道:12县: 成都、郫、临邛(邛崃)、雒(广汉)、新都、繁 (新繁)、汁方(什邡)、涪(绵阳)、梓潼、葭萌、武阳 (眉山)、南安 (乐山)。郡治地为成都县。6道: 严道(汉源)、青衣道(芦山)、...[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三)张家山出土“汉简”,所列“郪”,为汉郪县,非“秦郪县”

    当然,也有四川和本县学者,据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出土汉简中《秩律》 中,有 “朐忍、郪、资中、阆中……” 之记载,推定“郪” 为秦县,但这个推定不正确。因为《秩律》在汉简中,已被史学界专家明确界定为《二年律令》,即 “二...[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四)“秦无郪县”,保留“郪王”和“郪王城”之谜

    既然“秦无郪县”,而《华阳国志校补图注》 《四川上古史新探》 又十分明确记载,秦保留了 “郪王” 和“郪王城”,那么,郪王的归宿,就绝对是一条极其重要的线索,只有他才能确定 “郪”的走向,进而确立 “郪王城” 自秦至汉,这...[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

1.以“王”为姓,必须首先具备“王”和“王族”这一规制要件

    按奴隶、封建制度严苛的族姓等级规制,谁也不能违制 “僭越”,否则为“大逆不道”。因此,在 “改土归流” 时,应只有郪王之族,可以享有以 “王” 为姓的权利,而其他血脉远亲,则没有这个资格。...[继续阅读]

梓州史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