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庆城县教育志 > 列表
庆城县教育志 共有 570 个词条内容

四、图书室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加大教育设施建设投资的同时,也充分注意了学校图书室的建设。1952年,庆阳县初级中学创办后就开始了图书资料的添置工作。同时,也加强了对庆阳县第一中学(现庆阳一中)图书室建设,每年基本上有比较固定的经...[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一、明、清时期的学堂教员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教育只是为统治阶级培养和笼络人才的极少数人的行为,广大劳苦大众很难有接受教育的权力。春秋时期孔子提倡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是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体现,其中的“...[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二、民国时期的学校教员

    民国初年,改革新学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改变当时“学校少,私塾多,师资缺”的状况,甘肃省创办“教员传习所”以训练私塾教师使之稍知教授新法及学校管理规则,创办“师范养成所”以培养新教师,使中小学校教师队伍数量有所...[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一、教师的选拔任用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愿意为新中国教育事业服务的新解放区的教师通过政治审查,没有重大问题的就仍让他们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对老解放区的教师,因为原本就是在党的政策要求下吸收...[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二、教师队伍组织管理

    1950年初,庆阳县政府设立教育科(时称三科)主管全县教育工作,管理重心主要是对新解放区学校的接管改造和对老解放区学校的组织调整。选拔了一批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到新解放区学校担任校长,吸收师范毕业生...[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1.工资待遇及各类补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教职工的生活待遇实行供给制和薪金制两种方式,供给制是由国家统一发放粮食和衣物,教师按一定的规定标准领取,这种方式主要是沿用老解放区的做法,由政府统一给教职工配发必需的生活用品。薪金制则是按一...[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2.公费医疗

    新中国成立之初,公派教师的医疗费都采用实报实销方式解决,即教师实际花费了多少药费,国家就给报销多少药费,遇到重大疾病需要住院治疗时,即到指定医院治疗,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结帐。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教师队伍人数的逐渐...[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3.困难救助福利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对教师的困难救助福利较少,那时粮、棉、布、煤油等主要生活用品均实行凭票购买,在特殊情况下教师则可以享受到一些救助性补助,如教师结婚,亲属丧葬,则可以在国家额定限量之外适当增加一些...[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4.工会组织的福利

    教育局自1956年成立县教育总工会之后,全县下属各中小学都成立了工会组织,每位教职工都是教育工会的会员。凡工会会员每月均向所在工会组织交纳一定数量的工会会费,上交的会员费就作为工会组织的活动经费。县教育总工会每年...[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

5.班主任津贴和课时费

    国家统一对中小学教师实行班主任津贴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时是按中小学班级人数的多少而定,即中学分为5元、6元、7元3个等级,小学分为4元、5元、6元3个等级,幼儿园即参照小学的标准执行。这部分津贴是按班主任所带班的人数多少...[继续阅读]

庆城县教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