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医抗菌史 > 列表
中医抗菌史 共有 62 个词条内容

第五节 病名重释或在中西论争中消亡

    一个西方病名的中国化历程,其实是多元而复杂的。经过日本再转译至中国,Typhoid已成为既能以伤寒体系(伤寒)解释,也能以温病体系(湿温)解释的一个疾病。如此,近代中医仍须面对“寒温论争”这个老问题,这个分歧所导致疾病名称的...[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六节 中医的新伤寒论述

    从Typhoid的例子来看,中医界对它的定义不是统一的,但当有了对照组,即西医的疾病论述出现后,中医热病的病名与论述,就成了大问题。恽铁樵曾说:“中医病名之不统一,以热病为最。明清诸家,聚讼纷纭,几令人无所适从,统一之难,此为...[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七节 翻译、诠释与再生的中国医史

    谢观曾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一书中分析中医史发展大势:“中西汇通,自为今后医家之大业。”但谈汇通必须注意两个要件,即既能通晓中西医书,又能“确知中医所谓某病者,即西洋所谓某病,或某与某病确有相同之处”[1]。可见理解...[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一节 前言

    19世纪末以来,西方细菌学蓬勃发展,使传染病学成为一门相当重要的学科。[1]清末受到日本媒介的影响,该说渐渐传入中国,民初以来北洋政府即开始采用西医“八大传染病”的标准[2],促成西医在卫生工作上,取得代表进步与现代性的话...[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二节 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西方医学在1880年后可以说是取得飞跃般的突破发展,“微生物病原说”(germ theory)被强而有力地建立起来。[1]这个怀疑早在16世纪就有人提出,可惜当时没有显微镜可以帮助科学家进一步验证。[2]就在中国温病派成熟的18世纪末,“热病...[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三节 中医吸收细菌说之发轫

    中医如何看待细菌学?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医未有对待细菌学的“一种态度”,大体对其说一开始是采取接受的态度,如何廉臣言:“吾绍之病家,一病之安危,多有责之于医,不知侍疾者对于病患,往往居处不合理,身体不清洁,寒温不适宜,卧...[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四节 章太炎“据古释菌”之例

    当日中医们在反对一种理论时,往往或采取为反对而反对的谩骂方式,或采取相应不理的态度。中医的回应,在学术的讨论上,颇似近代知识分子“西学源于中国说”的论述脉络。[1]约瑟夫·列文森(Joseph R.Levenson)曾指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五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胡定安于1922年为《实用细菌学》写序时,赞叹科学之进步,并质疑传统医学“六气”论之荒谬。他认为,传统“邪气”与“妖魔”致病的说法,都应该被时代淘汰。[1]可是,在中医学的知识中,“气”是自然界一切物质生发之基础,人在其中...[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六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二——观察、实验方法与治疗学

    此节续谈中西医对细菌致病说的争议,首先从西医细菌研究之基石——科学实验这一视角出发。因为中医没有实验室来观察细菌与病理之间的关系,故在中西医对比下相形见绌;不过,日本汉医汤本求真从科学实验的本质出发来批评西医...[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七节 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思维

    虽然中医界有如此多反对细菌论述的言论,但需要说明,反对并不代表完全无法汇通。读者可能会觉得:中医谈好气论就好,根本不用去理会细菌学的发展。其实正好相反,中医界拼命围绕着这个议题反复申论,正代表着他们对这类议题之...[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